“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心见性体悟佛家“空”的本质

我们知道,佛家讲的是缘起性空。空到极致,始见究竟。

“空”,是不着痕迹的“空”,不住空相,执意看空就会进入“顽空”状态。

空只是明心见性,所以叫性空,性空是真空妙有的。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心见性体悟佛家“空”的本质

金刚经的结句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个人解释如下: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境幻觉一般,也像是泡沫中映出的的影子,像雾一样令人迷惑,变幻无常,同时又如闪电一样倏然而逝。我们要时刻明白世间万物的本性,这一切都只是空相,不是真实存在或者真实需要的,所以不要被它的外在表征所迷惑。

从这一结句,实际上有悟性的人就会明白世间一切都无常,如此自然而然就看淡了一切,执着在意的心消散了。

真空的意思是空静明朗,妙有就是有一颗真心,用真心去验证实相。所以真空是智慧正见。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心见性体悟佛家“空”的本质

明心见性

比如一个人的心,平静到了极点,就像一面镜子,这样才能真实的映照出实相,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心理就是扭曲的,或者说这个镜面是不平的,用这个不平的镜面去映射出来的肯定也是扭曲的,这样子就无法看到本质真实的状态。

所以,只有空寂明朗的真心,才能让我们远离迷惑不实在的表象,随缘应对世间的一切而不生执著与烦恼。拥有一个空寂明朗的真心就会把世间看得非常明白,又不会落入任何概念。

宇宙的缘起法性不是绝对断灭,绝对消失,而是能诞生无穷无尽的宇宙万物!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心见性体悟佛家“空”的本质

空寂明朗

所以说所谓的“空”是真妙有,再比如我们见到的天空,无论雨雪多大,你可以从虚空中穿越而过,但并无法淋湿它。天空存在吗?如果没有,雨水从何而过?所以它是真妙有,这个空是性空,所以你无法淋湿,雨雪过后,依然虚静明朗。

所以说真空的体性是空寂而清净的,但它却能显出种种的妙用来。

而”顽空"是死相,也是邪见空一种,就算你日日打坐,也如木头石块一样,妄心看是减少了,但心中本有的觉性也随之被抑制,而失去敏锐的觉照能力,犹如死水一潭,不思善恶,不辨是非,如何会领悟到真性的妙处?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心见性体悟佛家“空”的本质

冥想在湖的女人

造成“顽空”的依然是因为执著,执著的用意识去命令自己不要妄念,因为一直心中念念不忘“空”字,时时挂碍,有挂碍,实际心就不空,著相的结果就是导致不知真心自性的妙用。

五祖的弟子神秀,也就是六组慧能的师兄有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认为要做到身像菩提树一样,心要做到像明镜一样,要记得时时的去拂拭这个明亮的镜子,以防它染上尘埃。

这里神秀依然是著相了,因为他心里有所挂念,有所催促,心里有挂碍爱,就还是做不到真空。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心见性体悟佛家“空”的本质

心经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没有了挂碍,才会得到究竟。

所以六祖感觉他师兄悟得还是不够透,知其未见本性,所以就托人接写了(慧能不识字)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写完没多会儿,又用脚把这个偈擦掉,说:也未见本性。

为什么未见本性?依然还是有我执,依然去分别空与不空!

所以,做到真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掉我执。

本文纯手打,原创文章,因为学识的限制,难免产生谬误,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出金玉之言。也希望有识之士给予修正补充。

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请关注本号,我们有时间继续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