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不静,是何原因,做个分析,明心见性

来此世间,诸多不易,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面对,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解决,怎么面对,怎么解决,这需要很大的智慧,而最根本的点在于自己的心是否能安静下来。心若是静,则万物皆静;心若是燥,则万物不息。


从佛教角度来分析“心”静不了的原因,佛教思想中把之称为“执念”,正是因为心中的这种执念,所以产生了诸多烦恼,这些烦恼正是心静不了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些个原因让人们在繁杂的世间静不下心,佛教把这些事情具体分析了下,总结为“贪嗔痴”这三点。下面主要来分析这三点,好好理解其中的变化,理解自己心的变化,从中找到合适自己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更好地体验着一生。

心若不静,是何原因,做个分析,明心见性

如论处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空间中,我们总会被“贪嗔痴”这三点围住,困住。我们被这三点侵入内心,心中随着这三点不断变化,变化到最后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明白自己为何要这么做,只是一味地享受着自己所感到的快乐,幸福,到了最后才知道这些都是梦一场,自己这可笑的一生,到底为了什么在追逐,这个答案唯有自己知道。

贪这一字,从出生开始便伴随着我们。来到这世间我们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大口地呼吸,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最开始时就以展现出人性的贪婪。在当时是最纯粹的行为,也是最可爱的行为。贪婪呼吸空气没有错,反正氧气时刻都供应着,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可是这样的本性却深深影响我们之后的人生道路。若是后天家庭教育不好,一些礼法没有学习好,我们将变得很贪婪,这个贪婪不单是对空气的大肆呼吸,还有对其他物质上的需求。看到那些好的事物,本能的就想拥有,而得到之后又不懂得珍惜,因此人类社会产生了“法律”,用来约束人类心中的贪念。物质上的贪影响我们一生成长,让人变得自私,变得狭隘,变得无可理喻;精神上的贪让我们失去很多感情,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冷暖,让我们沉浸在过去的记忆中。贪是三恶源头,因为贪所以起心,起妄念。

心若不静,是何原因,做个分析,明心见性

嗔这一字,本是对自己的保护,可是大多数人却由“贪”引起嗔怒,也就是让自己去生那些没有必要生的气,正是因为生这些没有必要生的气,自己的心绪才经常受到外界的影响。一件小事都能让自己无法自已,或是生气,或是痛哭,或是高兴,但凡能让自己起心的事情都是“嗔”的一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只是文字上的概念,其中对错好坏需要在实际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分析清楚。发怒可以震慑一些宵小,让他们恐惧;高兴可以打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以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新的环境,产生更有益的价值,这些事情是真实不虚的。

心若不静,是何原因,做个分析,明心见性

痴这一字,便是世人的迷惑。我们需要信仰这是真的,可是在信仰的过程中,盲目的痴迷于一件事情,最终的结果便是被一些没有必要的欲望侵蚀自己的双眼,让人迷失在现实生活中。现在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大多数人被这花花世界弄迷了眼睛,弄迷了心。尤其是现在通讯设备很发达,交通很方便,很多思想不是很成熟朋友被一些事情蒙骗,痴迷于某些事情,最悲痛的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把好好地时间都给荒废掉了,这样非常不好,非常不可取。

把“贪嗔痴”研究好了,自己的心也能明了,这样天然本性就见到了,自己也就真的能开心幸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