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園裡飛出的未來小鎮——“雲棲小鎮”

杭州人都知道有個雲棲的地名,那是離九溪不遠的一個風景點,叫雲棲竹徑。近幾年,西湖邊又有一個“雲棲小鎮”漸露頭角。此雲棲非彼雲棲,它離雲棲竹徑不出 10 華里的轉塘。雲棲小鎮,既非地名學上的地理概念,又非行政區域上的鎮域概念,而是目前時興的雲計算產業棲息的園區。

從工業園裡飛出的未來小鎮——“雲棲小鎮”

小鎮的具體位置,最容易的方法是定位在雲棲會展中心,這是一組實在的建築,也是雲棲小鎮的地標。在同雲計算發生聯繫之前,雲棲小鎮的前身轉塘科技經濟園是一個先天不足、後天發展也不好的爛尾產業園。轉塘科技經濟園所在的之江板塊是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旅遊度假區,旁邊的珊瑚沙水庫是杭州城區供水的應急水源,在環境這麼敏感的地方發展工業是不符合國家政策趨勢的。

從工業園裡飛出的未來小鎮——“雲棲小鎮”

轉機卻也是因為荒涼而到來,阿里雲的一個機房在轉塘經濟園區落地了。轉塘科技經濟園的開放態度和如白紙一張的荒地,讓時任阿里雲負責人的王堅覺得不但可以把阿里雲開發者大會遷到這裡來,迸發創新思路和沉澱雲計算的文化,還可以把客戶們引進來。從2010年開始,這個開發者大會都是在杭州城裡的賓館舉辦,王堅始終感覺不太對。他說,第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會怎麼開是建築和氣氛決定的,“兩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就非常合適,創新、創業大會在賓館裡開,腦子就被束縛住了。第二個問題是,希望會議的文化和精神可以有沉澱,但是賓館和會議中心開完會就拆掉了,什麼也留不下。因此王堅有了想法,想沉澱雲計算開發者的文化,就決定2015年將開發者大會遷至雲棲舉辦。

從工業園裡飛出的未來小鎮——“雲棲小鎮”

馬迪作為雲棲會展中心的設計師,於2015年6月10日左右得到招標消息,10月14日就開會。“只有10天的時間準備和設計方案,這隻能靠平時思考和工作經驗基礎上的直覺。”馬迪說。入行10年,正是到了建立自己理念和話語權的階段,他拿出了一個不同於傳統會展中心風格的方案來。“每個地區都有一座政府投資的會展中心,它通常建得很隆重,有一種禮儀性質,但這種莊嚴和封閉的氣質讓老百姓難於親近。我覺得這不符合互聯網的精神,你沒法想象穿著帽衫的年輕人在一個沉穩的會堂裡開會,很違和。那既然要建設一個開互聯網會議的會展中心,我覺得設計的關鍵詞是平等、自由、開放。”馬迪說。

從工業園裡飛出的未來小鎮——“雲棲小鎮”

馬迪的做法是消除建築和小鎮的邊界,用柱子把會展中心往上抬,將一樓空間讓出來成為一個開放的活動場所,中庭還做了一面攀巖牆,人們可以在一樓散步跑圈,運動。二樓、三樓沒有做圍牆,而是用斜杆交織成鏤空的效果,走廊又比普通的寬了一倍,消融掉內外的界限。在走廊上可以看風景,又曬不到太陽淋不到雨。“開會的時候,很多創業者就直接在這裡展示產品和交流,原來這是一個枯燥的交通情景,現在就變成了一個承載有趣故事的空間。”馬迪說。

這幾年開發大會的成功舉辦把資本、創業導師、涉雲企業捏和在一起,以小鎮作為載體,它能承載工作、生活、精神文化活動的功能。從雲產業的人的需求出發構建生態體系,這看起來是產業園到小鎮名字的變化,其實背後的邏輯是不一樣的。從雲計算產業的發展來看,它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生態。首先有硬件服務商行業,它提供硬件給企業,然後裝上雲的操作系統,這是傳統IT服務公司的領域。第二是雲服務商,這個領域未來中國或者說全世界都不會太多,會形成壟斷。第三部分又是一個體量非常大的行業,雲的應用公司,就是用雲技術為各行各業的實際需求提供技術方案。每次大會都把這些人聚起來,互相交流、有資源流動,這對產業的刺激會非常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