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珠海:重塑城市氣質 邁向高質量發展

活力珠海:重塑城市氣質 邁向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珠海建市40週年。

從最早建立經濟特區起步,到“人才重獎”首開先河,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風起雲湧,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代大潮中,珠海萌發出積極進取的城市精神,沉澱為開放、浪漫和宜居的城市氣質。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日前召開的珠海市委八屆六次全會進一步明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新引擎和獨具特色令人嚮往的大灣區魅力之城,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典範城市”的城市目標。全會提出,珠海將強化“以城市吸引人,以人吸引產業”的理念,並首次提出推動建設開放創新的青春之城和活力之都。

這一城市發展理念的深度實踐,將如何重塑珠海的城市氣質?

站上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的風口,珠海與其他灣區城市一道參與全球“高端要素爭奪戰”。專家認為,在這場競賽中,除了浪漫、開放、宜居的城市特質之外,珠海更需要活力、青春和創新的精神氣質。

短板

珠海人口結構“變老”了?

假如把一座城市比喻成一個人,“四十不惑”的珠海已經走過青春時期。步入成熟期之後,該怎樣保持昔日的活力?

“城市發展活力的本源,就是動力。人口作為最活躍、最能動的生產力要素,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外來人口是保持城市發展活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吸納、留住和用好外來人口,發揮他們的人口優勢,是城市持久發展的動力源(600405,股吧)泉。

不過,在吸引人才的競爭中,一些珠海企業遭遇了“引才尷尬”。廣浩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深耕珠海15年,曾經推出國內首條全自動生產線,並在技術工藝領域趕超國外同行。2015年,該公司從美國一家國際知名自動化公司引進一名高級副總裁,最近,又相中了一名優秀的海外博士。

遺憾的是,再三權衡之後,那位博士最終選擇了深圳的一家企業。“即便那邊開出的薪資沒什麼優勢,但他給出的理由是:珠海的高端產業氣息不濃,不能提供很好的職業發展前景。”董事長楊海生說。為了留住企業裡有激情的年輕人,楊海生曾經把“實習期工資開到同行的兩倍,但很多人也不願意留下來”。

公開數據顯示,珠海市有10所高校,在校大學生接近14萬,高校師生人數總和佔珠海市常住人口比例接近10%。曾有機構對珠海高校畢業生做過調查,有意願留在珠海的畢業生不到20%。

與企業留才難相對應的,則是近年來珠海人口結構的動態變化。2017年珠海統計年鑑未列出當年的人口年齡比例,但在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15-64歲人口占78.60%;65歲及以上人口占6.64%。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珠海15-64歲人口的比例下降2.82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1.54個百分點。

“從人口結構分佈來看,一般認為15歲-64歲的年齡區間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力,也是體現一座城市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然而2010年到2015年間,珠海該年齡段的人口比例卻下降了2.82個百分點。綜合這些情況來看,珠海人口結構的發展情況並不十分樂觀。”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傑分析。

趨勢

年輕創業者接力城市創新

2018年12月30日,首屆橫琴馬拉松鳴槍開跑。近萬名青春四溢的選手,用火熱的激情抵禦嚴寒,以特別的方式迎接新年。

50歲的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則以一場座無虛席的年度秀來“跨年”。在橫琴國際網球中心搭建的舞臺上,他回望改革開放40年的崢嶸歲月,回憶屬於他那代人的青春記憶。

參加這場“知識跨年秀”的4000多名觀眾,大多是在珠海工作和創業的年輕一代。吳曉波似乎也發現了這一點,他細數了從1919年到2018年百年間,每一代年輕人的任務和使命。

“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面對臺下的年輕人,吳曉波這樣勉勵他們,“穿過百年曆史長河,每個年代都有獨特的印記與機遇。沒有哪一代人比哪一代人更傑出或更不堪。”

演講落幕,臺下的觀眾意猶未盡。在珠海橫琴創業的向經緯看著場內自己的同齡人,感慨道:“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創業的激情,似乎也把我裹挾進了對美好明天的想象了。”

“類似感受曾經在廣州、深圳有過多次,但這樣富有朝氣場景,在珠海難得一見。”向經緯說,“場內這些年輕人,讓我看到了珠海這座城市的活力,也觸摸到了城市的未來。”

珠海建市40年來,一代又一代富有朝氣的創新人才,為城市發展增添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從1980年珠海經濟特區艱難起步開始,一大批青年才俊從國家的四面八方啟程,在南海之濱會合。1992年,百萬“科技重獎”猶如一聲驚雷,“人才東南飛”盛況空前。

那一年,剛滿30歲的史玉柱將巨人高科技集團遷到珠海;那一年,23歲的雷軍從武漢大學畢業,來到珠海金山公司總部實習,隨後成為金山的第6名正式員工,在這裡邁出締造科技巨頭的第一步。

2018年,80後的珠海納金科技董事長雷震憑藉在觸控技術領域的里程碑式創新,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名單”;同樣是80後的珠海雲洲智能董事長張雲飛,則正雄心勃勃打造全球最大的無人船海上測試場,並多次帶領創新團隊踏進無人船創新的“無人區”。

正是這些一代代懷揣夢想留在珠海圖謀發展的年輕人,成為珠海創造城市發展奇蹟的脊樑和動力。

未來

再造青春活力的珠海氣質

莎士比亞曾以“城市即人”來形容人與城市的親密關係,強調人作為城市有機系統主體所蘊藏的活力與創新力。

可喜的是,與人口結構的動態變化相比,珠海近年來保持的較高的人口增速。2017年珠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該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76.5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01萬人,增長5.4%。

華夏幸福(600340,股吧)基業有限公司環深圳事業部規劃中心總經理顧正江曾長期跟蹤研究珠海的城市發展。最近,他在對珠海的人口大數據分析研究中發現,“通過手機信令數據分析,並根據珠海實情進行處理後,珠海實際常住人口應當在300萬人左右。原因是,大量在珠海就業的人口被迫選擇在中山坦洲等地居住,他們對珠海經濟有貢獻,但是沒有統計進常住人口。”

“但人才和人口是兩個概念,人才是指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張傑認為,“就珠海目前的人口體量而言,要增強城市活力最要緊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到這裡,只有人才的集聚才能推動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經濟更高質量的增長。”

“珠海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形成了浪漫、開放的城市氣質,外界對珠海的印象和評價是"宜居"城市,這個標籤非常好。”張傑分析,“但是,如果這座城市給人的認知僅僅是"宜居"的話,說明珠海的產業發展和城市活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站上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的風口,珠海正在與其他灣區城市一道進入全球“高端要素爭奪戰”。

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珠海提出了“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新引擎和獨具特色令人嚮往的大灣區魅力之城,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典範城市”的城市目標。

專家認為,這一城市發展理想的深度轉變,將可能重塑珠海的城市氣質以及人的精神,除了原有的浪漫、開放和宜居之外,珠海更需要活力、青春和創新的精神氣質。

人口社會結構越多元越年輕,城市活力越旺盛。“因此,珠海要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和"宜居城市"的形象之上,以高標準的營商環境吸引產業入駐形成集聚效應,以產業集聚帶動人才集聚,從而形成產業、人口、生態多方面互動發展的機制,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張傑說。

顧正江則把目光聚焦於制度環境的優化,建議珠海“進一步建立優化"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改善本地和外來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城市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為民間資本開放廣闊的投資發展空間;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快吸引企業、人才等要素集聚,簡化、加快項目落地進度。”

專家建議

多維一體激發城市活力

激發城市活力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國內眾多學者認為,城市活力來自經濟、科技、社會、文化、制度等多方面,需要構建一個對經濟、生態、文化、社會等較為綜合的指標評判體系。

值得期待的是,近日召開的珠海市委八屆六次全會提出加快建設大灣區魅力之城,強化“以城市吸引人,以人吸引產業”的理念,按照國際一流標準打造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城市活力和生活品質,推動建設開放創新的青春之城和活力之都。

沿著這一城市目標的深刻轉變,珠海如何在“宜居城市”的城市形象之上,塑造“青春之城和活力之都”的全新精神氣質,激活澎湃創新的原動力?

重視民營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

“珠海要激發城市活力,最根本在於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傑曾對珠三角多個城市進行調研,他認為,珠海近年來經濟增速很快,今年經濟總量有望突破3000億元,但與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周邊城市相比,經濟總量依然偏小、產業集聚效應不高。2017年,珠海GDP總量在珠三角九市中排位第8、全省排位第10。

改變“小家碧玉”式經濟發展、提升城市能級量級,是珠海大步邁向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應有之義。顧正江指出,“目前珠海的經濟結構中,國營經濟佔比較高、民營經濟活力偏弱,導致城市吸納就業能力較低。”不久前某招聘平臺發佈的《珠海人才數據報告解讀》顯示,珠海市中小型民營企業招聘需求佔比達五成以上。

面對“民營經濟發展弱、民營企業招人難”現狀,珠海頻頻派出“政策大禮包”。珠海將從減輕稅負、簡化辦事手續、紓解融資難等六大方面發力,提出要為民營企業解決融資12億元,同時啟動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立法等舉措,減輕民營企業負擔,激發民營企業活力。

實現城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多產業齊頭並進,珠海正以精準施策的方式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

政策紅利促進人口結構年輕化

“珠海比較重視高端人才的引入,而對中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關注有所欠缺。”珠海市創業者梁仍餘說,中高技能人才在一線崗位上擁有豐富工作經驗,對推動企業發展同樣起到重要的作用。

包容,這幾乎是“外地人”對珠海的共同看法。珠海經濟特區建立以來,海納百川,吸納了全國乃至全球的各類人才和勞動力資源,成為珠海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源泉。

去年起,珠海推出人才新政到配套政策陸續發佈,對技能型基礎人才給予了更多關注。在人才新政具體措施中,針對青年人才的政策擲地有聲。其中,畢業三年內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可先落戶後就業,30歲以下的全日制本科生、35歲以下的全日制碩士,還可分別獲得2.6萬元、3.8萬元的人才租房和生活補貼。

專家認為,珠海要將政策具體落地,從“吸引人才”向“留住人才”,再到“用好人才”轉變。

“年輕人歸國創業不僅需要有良好的產業環境,也希望有便利的城市的生活配套。”加拿大留學生吳楠說出了許多年輕人的心聲。珠海要吸引更多年輕人留下來,不僅要打開落戶渠道、提供政策扶持,還要讓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滿足年輕人的生活需要,因為這正是創新活力和思想交流的物質基礎。

公共空間是城市最重要的空間。夏夜裡的“日月貝”和海韻城光彩奪目,人流不息,恍若置身夢幻都市。在凝聚了決策和設計智慧的城市公共空間裡,人與建築和諧共處,彰顯了一座城市特有的魅力。

因此,專家建議,在推動引才政策落地、激活經濟活力之外,珠海還應加速推進金海大橋、香海大橋等重點交通工程,並整體規劃、多點營造、全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間,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高技能年輕人、企業家和創業者,從而推動城市產生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多的創新機會,展現城市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