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虚构,能够容忍么

写文章能不能虚构?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说不是问题,理由很简单。这么多的小说,难道你还能要求小说是真实的吗?

且不说,像《西游记》那样的小说,妖魔鬼怪一大堆,只要稍有智商,就知道不是真实的。我们读《聊斋志异》,难道你还会要求书中的狐仙是真实的?即使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虽然内容是三国历史,但毕竟是“三分历史,七分演义”,人们可以不喜欢其中的虚构的内容,像鲁迅先生一样指责《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你不能以“虚构”为理由来指责《三国演义》。

司马迁虚构,能够容忍么

即使是著名的《史记》,那可是不折不扣的历史著作,原本是不容虚构的。历史岂容虚构?

可是,《史记》中偏偏就有许多“绘声绘色”的叙述描写,赞之者,说写得生动,说《史记》既是著名的历史著作,又是文学名著,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说,可是,读《史记》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这写得也太生动了,如果他仔细推敲,可以找到很多司马迁虚构的证据。

司马迁虚构,能够容忍么

比如如、《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好家伙,伯夷、叔齐逃隐深山,后来还在深山里饿死了,在大山深处,有谁能能记录下来他们临饿死前作的歌呢?

再如《淮阴侯列传》: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原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櫜鹓,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这段对话很生动,是吧?问题是,两人密谈,谁能记录他们的对话?这段对话,怕是司马迁瞎编的吧?

类似的还有赵高李斯密谋陷害公子扶苏。

司马迁虚构,能够容忍么

还有一些场面描写,比如写“鸿门宴”那段,范增暗示项羽杀刘邦:“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者三。”瞧这细节,难道司马迁在现场,难道司马迁在现场就能看得出范增想让项羽杀刘邦?

类似的还有项羽乌江自刎。

更有意思的是,司马迁竟然编了一个“赵氏孤儿”的故事,这不是虚构的铁证么?

司马迁为什么要虚构历史?这不是带节奏么?历史能够虚构么?简直就是罪大恶极!

司马迁连历史都可以虚构,我写文章就不能虚构,这是什么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