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桂林疊彩山上的《和隨園詩》是誰寫的?


探秘:桂林疊彩山上的《和隨園詩》是誰寫的?


桂林疊彩山

廣西桂林的疊彩山歷來是桂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它由四望山、于越山、明月峰和仙鶴峰組成。主峰明月峰海拔223米,南與獨秀峰相望、東與伏波山為鄰,三山鼎立於城市的中心。

明月峰山腰有一洞,南北對穿,中間狹小,僅通一人,形成前後兩個洞,南北開敞,呈葫蘆狀,因它長年四季有清風,故名風洞。風洞之南,即前洞,是為疊彩洞,因山得名,古稱疊彩巖;風洞之北,即後洞,因洞口北向,如窗,又稱“北牖”。由於洞奇風清,風洞歷來又是來桂林遊覽的文人墨客必到之處,洞中因此也就留下了不少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


探秘:桂林疊彩山上的《和隨園詩》是誰寫的?


風洞裡的石刻

乾隆四十九年(1784),袁枚在遊覽風洞後所寫之《遊風洞登高望仙鶴明月諸峰詩》就是其中最為著名詩篇之一。也正是由於此詩,風洞更是蜚聲於海內外。此詩全文如下:

泱泱天大風,誰知生此洞。古劍劈山開,千年不合縫。我身傴僂入,風迎更風送。

折腰非為米,縮脰豈為凍。偶作謦咳聲,一時答者眾。匉訇非扣鍾,弇鬱如裂甕。

石乳掛纓絡,陰冰凝螮蝀。遊畢再登高,出洞如出夢。一筇偃又豎,兩目難復縱。

遠山亦獻媚,橫陳怪石供。仙鶴不可招,明月猶堪弄。底事急謀歸,雲溼衣裳重。


探秘:桂林疊彩山上的《和隨園詩》是誰寫的?


袁枚(號隨園主人)詩刻

此後123年的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一個名叫樊誠亮的人在風洞閱讀袁枚這首著名詩篇後,隨即賦《疊彩山和隨園詩》一首,並將之刻在袁詩的左上方。全詩如下:

桂林逼熱帶,化工琢陰洞。通卻崖兩口,劃去天寸縫。遊人多南來,清風慣北送。

座中酒半冰,身上衣全凍。公宴六月饒,同樂百姓眾。前後萬妙門,往復尺牖甕。

日暮暗穿蝠,雨餘遠吞蝀。晴霾寧礙居,晝夕足借夢。昔者吟刻橫,病瘠臥遊縱。

持肺洞陰療,將體佛足供。擬王詩端廢,推袁墨欿弄。止止石氣深,去去岫煙重。

詩後有跋曰:“光緒丁未六月,輿床養疾風洞,次韻隨園先生。分必磨滅,率性云爾。後學樊誠亮。”


探秘:桂林疊彩山上的《和隨園詩》是誰寫的?


樊誠亮詩刻

據筆者查索,在諸多介紹桂林石刻的書籍和文章中,只有在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於1977年的《桂林石刻》、重慶市博物館編於1998年的《中國西南地區歷代石刻彙編》之《廣西桂林卷》和杜海軍編於2013年的《桂林石刻總集輯校》中,才能見到樊誠亮的這首和袁枚詩。而編者對此詩作者的介紹或付諸闕如,或只有“生平不詳”四字。由於人們對此詩作者的名字及其生平都很陌生,120多年來,此詩雖然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意境深遠,與所和之詩的韻腳完全一致,所表現的藝術功力非同一般,並刻於著名的袁詩的左上方,處於較為顯眼的位置,但卻一直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幾乎處於湮沒無聞之中。

然而,經筆者查考,此詩出自清末湖南維新變法運動的重要人物、護國元勳蔡鍔的恩師樊錐之手。理由有三。

1.樊錐1907年曾在桂林患病。樊錐(1872-1908),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人,少時家貧卻甚好學,為同邑貢生曾德清免費收入其私塾學習,後受知於湖南學政張亨嘉,為縣學生。旋又負笈省垣,讀於長沙城南書院,博涉諸子,旁證西學,光緒二十三年選拔貢。湖南維新變法期間在邵陽組織南學分會,並與梁啟超、譚嗣同、唐才常等為湖南南學會機關報《湘報》的主要撰稿人。維新變法失敗後,樊錐流亡日本。1904年返國,參與華興會長沙起義。事敗後,入南京軍校任教。1907年(光緒33年,丁未),在桂林辦理測繪學堂和陸軍小學的蔡鍔受廣西巡撫張鳴岐之託,邀請正在南京某軍校任教的樊錐前去創辦廣西法政學堂,樊錐欣然就道赴桂。但到桂後不久,由於勞累過度,樊錐在日本一次墜馬所致的肺病復發。是年7月(農曆,下同),蔡鍔曾在致好友劉五典信中提及樊錐在桂林患病之事:“樊先生症甚危,現正擬派畢君護送東渡就醫,出此破釜沉舟之舉,實非得已。”這說明,樊錐患病應在蔡鍔寫信之前的6 月。這樣,樊錐1907年6 月患病廣西桂林與樊誠亮“光緒丁未六月”“養疾”廣西桂林在時間和地點上正相吻合。

2.樊錐1907年曾在風洞養病。樊錐病後,蔡鍔心急如焚,一面將老師送入風洞養病(因肺病往往伴有高熱,風洞涼快),親自照料老師的起居和醫藥,一面籌錢準備送老師去日本治療。當時在陸軍小學就讀的邵陽人唐希抃(樊錐另一個弟子唐巘之侄)曾見證了樊錐在風洞養病的情景。他說:“樊因籌辦學堂,不勝繁劇,以致肺病復發,住在學堂後面的風洞山(桂林名勝之一)養病。那時,松坡先生(蔡鍔字松坡——引者)在桂,身兼數職,非常忙碌,但每天必於百忙中抽空到風洞山一二次,每每是深夜始離去,有時還邀同我叔唐巘和雷飆協助護理。我叔間或要我同去作些雜事。我總是碰到松坡先生在那裡殷勤侍奉。”這就證明樊錐所患之病在肺,並曾在風洞養過病。這與樊誠亮在詩之跋中所說“輿床養疾風洞”的具體地點和詩中所說“持肺洞陰療”的病症又恰好相一致。

3.樊誠亮是樊錐的另一別名。作為湖南維新變法運動最激進分子之一,樊錐曾先後在《湘報》發表《開誠篇》、《發錮》和《勸湘工》等針砭時弊、觀點激進的文章,猛烈抨擊封建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資產階級的民權平等學說,提倡發展民族工業,並呼籲維新變法、全面學習西方,因而一直受到邵陽和長沙頑固守舊派的憎恨和打擊,並被他們驅逐出境。鄂督張之洞甚至馳電呼籲殺樊錐,以謝天下。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樊錐後來多次改名。《樊錐文集》的“後記”中說:“樊錐字一鼐,號春徐,一作春渠,在日本時名時中,後又易名誠亮。”樊錐的生前好友石建勳在《樊錐傳略》中說“樊君名錐,字春渠,後易名誠亮。”經查,在日本時,樊錐確實曾改名為時中,因為樊錐參與創辦的《遊學譯編》第10期所載《湖南同鄉留學日本題名》中,有關樊錐的信息是:樊時中,字春徐,年齡30歲,寶慶邵陽人。石建勳說,樊錐在長沙起義失敗後,“易名入南京,因緣得軍校講席”。可見,樊誠亮是樊錐1904年冬長沙起義失敗後改用的名字。因此樊誠亮也是樊錐的別名之一。

綜上所述,樊誠亮這首《疊彩山和隨園詩》就是樊錐的一首佚詩。樊錐在世雖僅36年,但從小就好學強記,“工為文”,曾為《湘報》主要撰稿人之一,後又參與創辦《遊學譯編》和湖南編譯社,因而著述較豐。樊錐不僅善文,且善詩。其《題江建霞修書圖四章》就頗見功力。但由於他常年奔波於國內外,行蹤不定,其作品當時也未有人輯集,雖然樊錐的老鄉陳新憲曾說樊錐到日本後“公開倡言種族革命,著文大肆宣傳”,“為各報刊撰文”,而這些文章尚未發現,所以後人見到的樊錐遺著卻並不多。上世紀50年代,為便於我國近代史者之研究,上海圖書館就開始注意收集樊錐的遺著,計劃出樊錐文集,並請張元濟先生為之題簽,但除從江標所編之《沅湘通藝錄》和《湘報》中輯出部分論著,加上《題江建霞修書圖詩》手跡五首以及湖南羅君提供的《黃山學約》等三篇外,唯此而已。為了蒐集到樊錐更多的遺著,上海圖書館遲遲未將書稿付印,然而幾年過去,卻別無所獲,只好於1962年將《樊錐文集》付梓。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方行所編之《樊錐集》,編目與《樊錐文集》相同。2011年,劉泱泱編《樊錐集》時,加入陳新憲1982年在《邵陽樊錐》一文中提供的樊錐佚詩《致石醉六七律一首》和《雙清勒觀資邵二水合流處》兩首。這說明了搜尋樊錐的遺著之難。因此,樊錐《疊彩山和隨園詩》的發現,對於深入研究樊錐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增加了新的樊錐遺著,而且直接證實了樊誠亮確係樊錐的別名。更為重要的是,此詩的發現也為我們搜尋新樊錐的佚文(詩)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和途徑,使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們期待將來有更多新的樊錐佚著被發現,為深入研究樊錐提供更多新的史料。


探秘:桂林疊彩山上的《和隨園詩》是誰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