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師》:她的這一課,對我們很重要!

《嗝嗝老師》:她的這一課,對我們很重要!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讓我聯想到的,既不是《放牛班的春天》,也不是它的母本《叫我第一名》,而是年初旋起一股市場清流的《奇蹟男孩》。

奈娜的童年遭遇,像極了《奇蹟男孩》裡的奧吉,後者因為先天面部缺陷,前者由於先天圖雷特綜合徵,似乎都註定無法擁有普通孩子的受教育之路。所幸他倆擁有一位偉大的母親,而且幸得良師疏導,沒有成為被學校和社會隔離的邊緣人,並不無僥倖地融入了正常孩子的教育與成長體系。

他們的遭遇讓我想起了童年期的一位學長,因為白血病輟學,就在幾乎被我們遺忘的某天,他突然出現在學校門口。我不清楚他出現的原因,只記得是放學的高峰期,家長拉拽著勸他回家,他死活不從,和媽媽扭作一團,也哭作一團。我已經記不清他眼中充盈的是絕望還是倔強,但對他媽媽羞愧難當的表情卻記憶猶新。後來我明白,一個病人或有缺陷的人,是很難進入和回到人群的,因為連他的至親之人都會以此為恥。相比我那位可憐的學長,奧吉和奈娜是多麼的幸運。

《嗝嗝老師》:她的這一課,對我們很重要!

當然,在電影世界裡,我們也不缺偉大的母親。我的老鄉張靜初曾主演過一部叫《我的影子在奔跑》的影片,講述了一位單親媽媽為了艾斯伯格綜合徵的兒子能接受普通孩子的教育,絞盡腦汁,如影隨形,終用貼心的陪伴打開了一個類自閉少年的奇妙人生。不可否認,我們的教育體制已經有歷史性的進步了,但同時也不可否認,我們的教育資源基本都向正常孩子傾斜,像《我的影子在奔跑》中的修直,《奇蹟男孩》中的奧吉和《嗝嗝老師》中的奈娜,如果不是人生中的小確幸,十之八九都要被隔離在正常教育和社會體系之外。

《嗝嗝老師》的故事並沒有停留在奈娜不幸又幸運的童年,而是主要講述成年後的奈娜如何投桃報李並迎難進擊的故事,捎帶手追憶她那和奧吉一樣幸運又不幸的童年。成年奈娜的遭遇,更像是《奇蹟男孩》的續集,前腳所幸被學校和同學平等接納,轉身又要面對人生職場的新考驗。奈娜和奧吉的不同在於,奧吉的先天面部缺陷還可以通過頭盔或口罩來實現簡單“隔離”,奈娜的圖雷特綜合徵症狀是不自覺的神經抽搐,伴以甩頭、打嗝併發出類如狗叫的聲音,除非同時將同事的耳朵和眼睛都隔離開來,否則周遭的人很難不受影響。

《嗝嗝老師》:她的這一課,對我們很重要!

《嗝嗝老師》的戲劇性在於,儘管是這樣一個無法自控的圖雷特綜合徵,奈娜仍舊義無反顧地選擇投桃報李,回饋給她帶來光明人生的教育事業,而且這一次要面對的,還是連校領導都已經放棄的放牛班。面對別人的異眼和嘲諷,奈娜早習以為常,但如何讓14個自暴自棄的放牛班少年在短期內趕上尖子班,對奈娜來說又是另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人生命題。我們在接下來的故事中,能找到很多熟悉的影片的身影,比如《起跑線》,比如《放牛班的春天》,再比如《麻辣教師》和《極道鮮師》,甚至有人還看到了《死亡詩社》和《心靈捕手》的影子。然而和這些電影故事最大的不同是:來自印度的《嗝嗝老師》還有一重階級社會的撕裂傷,既貧民窟的孩子只能在放牛班任人唾棄或自暴自棄。

年初《奇蹟男孩》憑藉口碑和溫情豪取了我們兩億票房,相對於這個令人意外的票房業績,我更看重它背後帶動的包容、清新與溫暖。而相比印度電影《嗝嗝老師》的個體發揮,我更看重的是它和來自美國的《奇蹟男孩》以及來自中國的《我的影子在奔跑》一道,齊齊發力地聚焦於教育主流之外的“缺陷”個體,聚焦他們的不幸與幸運,聚焦它們融入主流教育和社會的可能性。而且這幾部電影裡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為我們立身示範——個別孩子的缺陷、弱點或不足在所難免,我們不應該以此為恥,邊緣化或自我隔離,而是要正視和接納這些缺陷、弱點或不足,大家一起努力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性的環境,這樣我們才能與他人、與世界更好、更和諧地相處。

《嗝嗝老師》:她的這一課,對我們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