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下的反思:你的溺愛換不來孩子半分感恩

一個月,兩男孩,仨被殺父母!

2018年結尾的不同尋常,兩起兇殺案帶來的寒意與隆冬的季節呼應,讓人傷感。

12月2日,湖南12少年吳某殺死母親,一個月後同樣在湖南,13歲男孩羅某錘殺父母。手段之殘忍,影響之惡劣,令人髮指。接踵而來的慘劇,讓人忍不住想問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是什麼令孩子把罪惡之手伸向生他養他的父母雙親?

尖刀下的反思:你的溺愛換不來孩子半分感恩

12歲男孩殺死母親後,若無其事地睡覺,第二天模仿母親口吻向老師請假。被抓捕之後,竟然狡辯謊稱其母是“自殺”,在面對殺害母親的確鑿證據時又毫不在乎的認為“我殺死的是我的媽媽,又不是別人,學校不會不讓我上學吧”。其內心之冷漠,良知之泯滅,讓人不寒而慄。

衡南羅某男孩,因為錢和父母產生爭吵之後,拿起父親為之討生活的工具鐵錘,砸向雙親並斷送其的性命,在父母生死未卜之際拿走了父親的身份證和錢,在網吧逗留了數小時之後逃往雲南。

尖刀下的反思:你的溺愛換不來孩子半分感恩

仔細分析這兩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我們會發現被殺害的家長在孩子走向歧途的過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家長的錯誤教育方式鑄就了孩子的錯誤。

錯誤一:幼年教育缺失

12歲吳某,一直由爺爺奶奶帶大,父母遠在外地打工。隔輩撫養的結果是孩子被嬌慣縱容的無法無天,目無尊長。當孩子進入到青春叛逆期,爺爺奶奶不能再管束的時候,交給父母來管教。為父母者,不能從小對孩子教育和引導,而是到12歲以後再來管教,既沒有從最基本的禮儀和行為引導,而是一味地指責孩子做的不對,從批評、呵責到謾罵。實際上,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長大之後的責備之外,並沒有認真教導過孩子什麼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沒有親自教導的,卻希望孩子自己能夠成才成長。

尖刀下的反思:你的溺愛換不來孩子半分感恩

很多年輕的父母覺得,我努力掙錢給孩子足夠的金錢,讓孩子吃得好穿得暖,住的舒坦就可以,對孩子影響最重要的教育卻拋之腦後,完全由祖父母代替。以為有了金錢孩子就能健康,以為有了金錢孩子就能成材,殊不知,金錢並不能教育孩子懂禮儀。知進退,首孝悌。祖父母的陪伴代替不了父母。

錯誤二:對孩子有求必應

尖刀下的反思:你的溺愛換不來孩子半分感恩

13歲羅某與前者有巨大的反差。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家庭,母親和姐姐有精神障礙,父親披星戴月,含辛茹苦,辛勤勞動給了他無盡的愛。毫無疑問,他是父親最大的希望。

在經濟上父親對他一直都很大方,他想上網,勞動中的父親會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帶著飲料和零食陪兒子上網。為了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轉到當地最好的學校,還在縣城買了房子方便其上學。兒子偷了家裡2萬餘元去吃喝玩樂,父親為了留住兒子的面子,謊稱被偷了6千。

一個忍辱負重,踟躕前行的可憐父親。我們能感受到父親對孩子深沉和熱切的愛意,畢竟對這個老來得子的父親而言,兒子是他最大的希望和前景。

尖刀下的反思:你的溺愛換不來孩子半分感恩

但是,他忘了愛應該有尺度。他的愛是一種溺愛,這種錯誤的愛將孩子培養成了仇人。稍有不順心和不如意就會拔刀相向,反目成仇。

我們怎麼做父母?

盧梭曾說過“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俗語常也說“慈母多敗兒”,其實不論父親還是母親過分溺愛都會教育出不肖子孫。

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不但不能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反而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巨嬰心理。稍有不如意就對父母心懷怨氣,目無尊長,背棄人倫。

尖刀下的反思:你的溺愛換不來孩子半分感恩

一分鐘認識我:親愛的,我是鑫鑫,您的專屬家庭育兒師。孩子為什麼動手能力差?孩子為什麼不愛吃青菜?孩子怕人、膽小是怎麼回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