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哥談影——畫面有個人,你就敢叫“人文”?

這一年飛哥和影友的互動逐漸頻繁,經常幫影友點評些片子。因為飛哥對於“糖水片”的批評一向不假辭色,所以越來越多影友把自己手裡的“人文片”發給我。

不過遺憾的是,很多網友拿出來的“人文片”,在飛哥看來——

根本就不是人文片!

飛哥曾經問過很多影友,你覺得什麼是人文片?相當一部分影友的回覆是這樣的:畫面裡有人,人不是擺拍的,那就是人文片吶!

聽完這個答案,飛哥的內心是這樣的……

飛哥談影——畫面有個人,你就敢叫“人文”?

飛哥不得不遺憾的告訴很多影友——對於“人文片”這個概念,你可能需要的是從頭梳理!

《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其他工具書也有解釋為“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這裡面大家最應該注意的,是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有人”和“人文”其實並不發生關係。比如這張網友發給我點評的灘塗圖片:

飛哥談影——畫面有個人,你就敢叫“人文”?

幾個人放在畫中確實很舒服,但是讀者能從畫面中看到“重視、尊重、關心、愛護”嗎?至少我是看不出來的。那麼為什麼會感覺“看上去舒服”呢?因為整個畫面是靜止的,視覺呈現比較單一。一旦加上這幾個人,畫面就有了“動”、“靜”兩個因素,畫面一下子靈動了。嚴格地說,這幾個人其實只是“擔任了一名道具”。同樣的思路,也可以用下圖這種方式體現。

飛哥談影——畫面有個人,你就敢叫“人文”?

其實灘塗上的人,和池塘裡的鴨子,作用是完全一樣的。總不能說這幅池塘也是“人文攝影”吧!

那麼真正的“人文片”是什麼樣子的呢,還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四句話——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就是

以 人 為 本

一件優秀的人文作品,其外在呈現必須圍繞“以人為本”來進行。他的核心“賣點”是用人的故事和情感打動讀者,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同理心直至同情心(以上“三心”存在遞進關係)。在飛哥看來,要打動讀者,至少要有三個重要的元素。

第一,對人的命運的關心

以人為本的精神,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是佔有絕對核心地位的。如果作者本身都不關心“人”的命運,那麼又怎麼可能以此打動讀者呢?我們來看北京攝影家呂小中堅持很久的一個項目——《空椅子》。這個系列已經堅持發佈了數百張,我們選取最近發表的作品。

飛哥談影——畫面有個人,你就敢叫“人文”?

《空椅子》 呂小中作品

飛哥談影——畫面有個人,你就敢叫“人文”?

《空椅子》 呂小中作品

一把椅子放在那裡,就會有人想象坐在裡面的是什麼人,發生了什麼故事;想象這把椅子為什麼會被製造出來,為什麼會被放在這裡,為什麼成為今天的樣子。每一把椅子都曾經是簇新的,但已經破舊了。每一把椅子都會有一個特定的“坐客”,和“坐客”的故事。道觀裡兩把椅子的位置,是工作人員分工觀察的再現。他們當初觀察過什麼,為什麼又放棄這些椅子,讀者不知道,但是會關有興趣。衚衕裡兩把椅子的位置,是小店主和衚衕居民“賣呆”聊天的再現。他們當初聊過什麼,為什麼又放棄這些椅子,讀者也不知道,但是同樣會有興趣。

作者用“椅子”作為“人”的標記,看起來是告訴讀者椅子從新變舊了,骨子裡講述的卻是一個社會微觀變化的過程,一個人的遭遇變化的過程。讀者看英俊少年變成老年人,看高樓大廈被廢棄,都會有滄海桑田的感覺。一把破舊的空椅子,也會給你一樣的感覺。

第二,是對於生活細節的描述

對人的關心和尊重,畫中人的狀態和命運,如果停留在嘴上,喊得再響多了終歸是空泛,只有落實在生活細節上,才能真正體現打動人心。以前飛哥說過,所謂“有溫度”,骨子裡就是“有細節”。最近,在“壹課”公益課堂的影友裡,我看到了一件細節精彩的作品,拿來跟大家分享。

飛哥談影——畫面有個人,你就敢叫“人文”?

《回家》 趙紅楓作品

手是攝影人常用來表達的物象。在北京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這雙手拿的是一張北京地鐵卡,而且不是飛哥用的可以反覆充值、長期使用的公交卡,而是一張一次性使用的地鐵卡。在北京辦長期公交卡非常方便,只需要交幾十元押金就可以,坐公共汽車可以打折,但是做地鐵不行。所以在北京工作(哪怕是工作幾個月)的外地人都會辦長期卡,只有臨時從北京過境,只是坐地鐵在幾個火車站之間轉車的外地人會用一次性卡。這雙手本身的又非常粗糙,一看可知是習慣了體力勞動的,再加上土氣衣服,就給主人公定了位——路過北京的中老年低端打工者。


大家再看攥住卡的手,握得非常緊。其實這種卡設計很科學,不會給風吹走或者輕易滑落,不需要這麼死死攥著。這種握法體現了主人公內心的緊張。北京地鐵的閘機是自助刷卡服務,沒用過地鐵卡的人會非常不適應。加上閘機質量很是一般,經常出錯導致閘機故障。而北京地鐵一天上千萬人流量,非常擁擠繁忙,導致閘機失靈肯定會影響別人進出站,往往遭致白眼和斥罵。這種緊張情緒,最終都在“死死攥住地鐵卡”這個細節當中體現。一個小細節,人在異鄉的無奈、緊張以及可能想象出的思鄉之情都體現出來,加上這雙手粗糙形象和北京地鐵現代化設施(畫面沒有體現,但是相關設施讀者都很熟悉,可以輕易腦補)的衝突,瞬間打擊讀者心靈,形成一件優秀作品。

第三,是絕對的真實性

對於人文作品,“真實”是不可退讓的生命線。因為人文片的目的,無論是“打動”讀者,還是“啟迪”讀者,核心賣點我們前面講過,是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是人物的命運。如果讀者被你打動之後,發現“命運”是假的,作者對人的“關心”也是編出來的,那種受騙上當的感覺滾滾而來,您…自求多福吧。

作為作者經常犯的錯誤,是看不起讀者,以為讀者“看不出來”自己的小技巧。實際上,真正關心人的拍攝,要塌下心去走進生活,仔細觀察和體會,生活是最偉大的策劃師,依照生活拍攝,作品會有每個人心中“獨特”的感覺,眼中“獨特”的細節(《回家》鏡頭下那張地鐵票,設計可不好設計);但是設計好博人同情的拍攝,沒有生活基礎,全靠想象的話,大家的想象力可差不多。作品只有彼此之間“相差不多”的感受和“相差不多”的細節,一次兩次還能糊弄人,一旦下面這樣的片子讀者見得多了,一打眼就知道,矇事兒的又來了!

飛哥談影——畫面有個人,你就敢叫“人文”?

據說該大爺靠給攝影人牽牛已經發家致富了,對此飛哥確實有點小情緒

作為一個促狹鬼,飛哥這次選片是有意的。三件“人文”作品,裡面其實只有半個“人”身子,有“整個人”的片子,反而不是人文片。在這裡我要強調的不僅僅是“不是畫面裡”有人”才叫人文片”或者“人文片不一定非得拍出”人”來”這樣表面化的東西,而是要大家記住下面兩件事情:

  1. 專注拍攝某一類型作品是好事,但是一定要先搞清楚這個類型真正的含意是什麼,不能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2. 要拍好“人文”,就要好好深入生活,在生活裡發現細節。要關心人就真的去關心,不要“做關心狀”、“做深入生活狀”,誰也不比誰傻,您瞞不了別人的。

  3. 繼續推送一下飛哥新參與的“壹課”公益課堂。現在我們講師的數目增加了,課程會越變越好,不變的只有“公益”這顆初心。

好啦,今天就是這樣,我是許華飛,我不會讓你舒服,但會幫你進步,要相信我是愛你的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