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谈影——画面有个人,你就敢叫“人文”?

这一年飞哥和影友的互动逐渐频繁,经常帮影友点评些片子。因为飞哥对于“糖水片”的批评一向不假辞色,所以越来越多影友把自己手里的“人文片”发给我。

不过遗憾的是,很多网友拿出来的“人文片”,在飞哥看来——

根本就不是人文片!

飞哥曾经问过很多影友,你觉得什么是人文片?相当一部分影友的回复是这样的:画面里有人,人不是摆拍的,那就是人文片呐!

听完这个答案,飞哥的内心是这样的……

飞哥谈影——画面有个人,你就敢叫“人文”?

飞哥不得不遗憾的告诉很多影友——对于“人文片”这个概念,你可能需要的是从头梳理!

《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他工具书也有解释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里面大家最应该注意的,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有人”和“人文”其实并不发生关系。比如这张网友发给我点评的滩涂图片:

飞哥谈影——画面有个人,你就敢叫“人文”?

几个人放在画中确实很舒服,但是读者能从画面中看到“重视、尊重、关心、爱护”吗?至少我是看不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会感觉“看上去舒服”呢?因为整个画面是静止的,视觉呈现比较单一。一旦加上这几个人,画面就有了“动”、“静”两个因素,画面一下子灵动了。严格地说,这几个人其实只是“担任了一名道具”。同样的思路,也可以用下图这种方式体现。

飞哥谈影——画面有个人,你就敢叫“人文”?

其实滩涂上的人,和池塘里的鸭子,作用是完全一样的。总不能说这幅池塘也是“人文摄影”吧!

那么真正的“人文片”是什么样子的呢,还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句话——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就是

以 人 为 本

一件优秀的人文作品,其外在呈现必须围绕“以人为本”来进行。他的核心“卖点”是用人的故事和情感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同理心直至同情心(以上“三心”存在递进关系)。在飞哥看来,要打动读者,至少要有三个重要的元素。

第一,对人的命运的关心

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是占有绝对核心地位的。如果作者本身都不关心“人”的命运,那么又怎么可能以此打动读者呢?我们来看北京摄影家吕小中坚持很久的一个项目——《空椅子》。这个系列已经坚持发布了数百张,我们选取最近发表的作品。

飞哥谈影——画面有个人,你就敢叫“人文”?

《空椅子》 吕小中作品

飞哥谈影——画面有个人,你就敢叫“人文”?

《空椅子》 吕小中作品

一把椅子放在那里,就会有人想象坐在里面的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故事;想象这把椅子为什么会被制造出来,为什么会被放在这里,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样子。每一把椅子都曾经是簇新的,但已经破旧了。每一把椅子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坐客”,和“坐客”的故事。道观里两把椅子的位置,是工作人员分工观察的再现。他们当初观察过什么,为什么又放弃这些椅子,读者不知道,但是会关有兴趣。胡同里两把椅子的位置,是小店主和胡同居民“卖呆”聊天的再现。他们当初聊过什么,为什么又放弃这些椅子,读者也不知道,但是同样会有兴趣。

作者用“椅子”作为“人”的标记,看起来是告诉读者椅子从新变旧了,骨子里讲述的却是一个社会微观变化的过程,一个人的遭遇变化的过程。读者看英俊少年变成老年人,看高楼大厦被废弃,都会有沧海桑田的感觉。一把破旧的空椅子,也会给你一样的感觉。

第二,是对于生活细节的描述

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画中人的状态和命运,如果停留在嘴上,喊得再响多了终归是空泛,只有落实在生活细节上,才能真正体现打动人心。以前飞哥说过,所谓“有温度”,骨子里就是“有细节”。最近,在“壹课”公益课堂的影友里,我看到了一件细节精彩的作品,拿来跟大家分享。

飞哥谈影——画面有个人,你就敢叫“人文”?

《回家》 赵红枫作品

手是摄影人常用来表达的物象。在北京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这双手拿的是一张北京地铁卡,而且不是飞哥用的可以反复充值、长期使用的公交卡,而是一张一次性使用的地铁卡。在北京办长期公交卡非常方便,只需要交几十元押金就可以,坐公共汽车可以打折,但是做地铁不行。所以在北京工作(哪怕是工作几个月)的外地人都会办长期卡,只有临时从北京过境,只是坐地铁在几个火车站之间转车的外地人会用一次性卡。这双手本身的又非常粗糙,一看可知是习惯了体力劳动的,再加上土气衣服,就给主人公定了位——路过北京的中老年低端打工者。


大家再看攥住卡的手,握得非常紧。其实这种卡设计很科学,不会给风吹走或者轻易滑落,不需要这么死死攥着。这种握法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紧张。北京地铁的闸机是自助刷卡服务,没用过地铁卡的人会非常不适应。加上闸机质量很是一般,经常出错导致闸机故障。而北京地铁一天上千万人流量,非常拥挤繁忙,导致闸机失灵肯定会影响别人进出站,往往遭致白眼和斥骂。这种紧张情绪,最终都在“死死攥住地铁卡”这个细节当中体现。一个小细节,人在异乡的无奈、紧张以及可能想象出的思乡之情都体现出来,加上这双手粗糙形象和北京地铁现代化设施(画面没有体现,但是相关设施读者都很熟悉,可以轻易脑补)的冲突,瞬间打击读者心灵,形成一件优秀作品。

第三,是绝对的真实性

对于人文作品,“真实”是不可退让的生命线。因为人文片的目的,无论是“打动”读者,还是“启迪”读者,核心卖点我们前面讲过,是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是人物的命运。如果读者被你打动之后,发现“命运”是假的,作者对人的“关心”也是编出来的,那种受骗上当的感觉滚滚而来,您…自求多福吧。

作为作者经常犯的错误,是看不起读者,以为读者“看不出来”自己的小技巧。实际上,真正关心人的拍摄,要塌下心去走进生活,仔细观察和体会,生活是最伟大的策划师,依照生活拍摄,作品会有每个人心中“独特”的感觉,眼中“独特”的细节(《回家》镜头下那张地铁票,设计可不好设计);但是设计好博人同情的拍摄,没有生活基础,全靠想象的话,大家的想象力可差不多。作品只有彼此之间“相差不多”的感受和“相差不多”的细节,一次两次还能糊弄人,一旦下面这样的片子读者见得多了,一打眼就知道,蒙事儿的又来了!

飞哥谈影——画面有个人,你就敢叫“人文”?

据说该大爷靠给摄影人牵牛已经发家致富了,对此飞哥确实有点小情绪

作为一个促狭鬼,飞哥这次选片是有意的。三件“人文”作品,里面其实只有半个“人”身子,有“整个人”的片子,反而不是人文片。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不仅仅是“不是画面里”有人”才叫人文片”或者“人文片不一定非得拍出”人”来”这样表面化的东西,而是要大家记住下面两件事情:

  1. 专注拍摄某一类型作品是好事,但是一定要先搞清楚这个类型真正的含意是什么,不能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2. 要拍好“人文”,就要好好深入生活,在生活里发现细节。要关心人就真的去关心,不要“做关心状”、“做深入生活状”,谁也不比谁傻,您瞒不了别人的。

  3. 继续推送一下飞哥新参与的“壹课”公益课堂。现在我们讲师的数目增加了,课程会越变越好,不变的只有“公益”这颗初心。

好啦,今天就是这样,我是许华飞,我不会让你舒服,但会帮你进步,要相信我是爱你的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