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1965年珠影拍的這部片子,最初片名叫《革命洪流》,據時任上海房管局局長朱道南迴憶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改編。當年因為文革來臨、受政治風潮諸多影響而被打入冷宮,1977 年才正式公映,易名為《大浪淘沙》。據杜熊文披露,影片實際上1963 年已經開拍,電影膠片是用豬肉向前蘇聯換的。那時經濟困難,膠片用完就停機,演職員們各回各單位。膠片換來了,再招回開拍,這樣斷斷續續拍了將近二年半時間。拍攝中勒令修改較多,如楊如寬與戀人劉芬朗誦那戲,原用裴多菲的詩,修改後硬是通過對嘴形,改補直露的革命話。還有趙錦章臨死時一大段臺詞,也是形勢需要,生硬加上去的。

影片情節簡單地說,講的是四個青年、三個姐妹、兩個老師的故事。四個青年分別是老大顧達明、老二靳恭綬、老三餘宏奎、老四楊如寬,萍水相逢,結為兄弟。就演員而言,除於洋、簡瑞超外,劉冠雄、杜熊文倆位都是首上銀幕。我在看片過程中,曾發現杜熊文在《逆風千里》客串過只有一秒鏡頭的敵軍官,忽略不計了,哈。簡瑞超多演小配角,主角就這一部。四人一起到濟南師範學校求學,在共產黨員趙錦章和國民黨員薛健白兩位老師影響下,開始接觸革命活動。期間,他們結識了兩個女同學謝輝、劉芬 以及趙錦章的妻子宋珠萍。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情節選取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北伐前後三個典型環境一一軍閥統治下的濟南,北伐後的武漢,“馬日事變”時的長沙來展開。北伐高潮到來,四兄弟前往武昌。餘宏奎投靠國民黨 35 軍當參議的薛健白,楊如寬參加北伐宣傳隊,顧達明、靳恭綬報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跟隨趙錦章。自此,兄弟四人分道揚鑣。

我個人理解,片首毛主席語錄:“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後分界,看其是否願意並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這實際上給影片人物定位了。四兄弟有不安於現狀的相同點,但出身、經歷和志向不同,擇路就不同。老大顧達明講義氣,重兄弟情誼,一直在老三和老二之間搖擺,其角色是個“和事佬”,是非觀念有些模糊,差點洩露機密、被老三騙去。原書中,餘宏奎是被靳恭綬打死的,影片最後“簡瑞超”崩了“劉冠雄”,這個改得好。因為那時顧達明是共產黨員了,這一槍是給他做和事佬一個句號,與敵劃清界線。老二靳恭綬是殺地主老財為父報仇,被當局通緝的“犯人”,出身決定他的政治態度,接受黨教育最堅決,最後走上井岡山。老三餘宏奎,是個逃婚出來的富家公子哥,理想在於升官發財,金錢地位的利誘下投奔國民黨,不擇手段槍殺老師趙錦章,自絕於革命。老四楊如寬是個愛畫畫的幻想者,革命高潮時又唱又跳,十分活躍,革命失敗了就逃縮回家,是個典型的小資代表。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其他幾個人物,如兩個老師代表國共兩黨,起初合作共事,後來水火不容。林嵐和史進這倆位老演員很有意思,本片林嵐老奸巨猾,史進大義凜然,在《跟蹤追擊》中正好相反,哈。女生劉芬、宋珠萍都是信仰堅定者,前者跟逃兵戀人楊如寬一刀兩斷,後者矢志不移走夫君趙錦章之路。還有看門人老張,其子是農會領導人,他的符號是群眾代表,這些人物都是貼了標籤似的。從某個角度說,我感覺王蓓演的那個謝輝角色,才是真正擇路者。謝輝與餘宏奎、靳恭綬之間愛情選擇,她喜歡和欽佩靳恭綬;國共鬥爭中,雖受到老師薛健白的矇蔽,一時糊塗,但覺醒後毫不猶豫地跟著隊伍走上井岡山。

就人物塑造來看,靳恭綬在濟南的戲,通過他初步接觸社會和革命時的一些表現,把一個受苦極深、反抗性極強、追求革命十分急切,但又具有狹隘的農民意識的思想性格,描繪得相當生動、鮮明。後半部,從思想發展上說,自然是跨進了一大步,但性格不如前半部富於特色。顧達明、楊如寬等較為缺少思想深度的描述。顧達明,影片只不過一般地表現了他“忠厚”的思想性格,沒有進一步開掘,後半部也少發展變化。楊如寬,影片通過他愛畫畫之類細節,表現富於幻想的特點,至於為何對革命表示絕望,僅僅以“失敗了、完了”來交待,似乎人物發展的脈絡不夠清晰。好在於影片不侷限於寫一人一事,而是一群人物和事件,反映的生活內容較為豐富廣闊,圍繞知識分子所走的不同道路來展開,是珠影難得的一部好片。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看到的客串角色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擇路一一看老電影《大浪淘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