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的军魂,为什么宁愿死也要和日本军舰同归于尽?

  • 1894年清军北洋水师的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完成护送援军任务返回旅顺时,在鸭绿江口的黄海海面上遭遇日本舰队,没想到日本舰队上来就开炮,于是清朝所属北洋舰队便开始还击。可是没料到战斗才敢刚开始,主帅丁汝昌没有发号施令的时候,就被飞来的炮火所击中,生命危在旦夕。一时间北洋舰队无人指挥,大家都手忙脚乱,眼看就要被日本舰队击沉的时候。在这危急时刻,邓世昌站了出来,因为邓世昌一向被北洋的官兵所信服,大家都相信他,于是他便率领北洋舰队众人开始了奋起反击。
晚清最后的军魂,为什么宁愿死也要和日本军舰同归于尽?

邓世昌

  • 邓世昌是广东番禺人。十四岁时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业优异。毕业后,他历任“海东云”、“振威”、“镇北”、“扬威”等舰管带,1879年调入北洋舰队。他“治事精勤”、“西学湛深”,平素爱护士卒,深得部下的爱戴,是当时中国海军中不可多得的将才。甲午海战中,虽然大家表现得都不惧生死。邓世昌指挥也井井有条。但是在日舰围攻下,军舰还是被打得偏题鳞伤,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见到没有胜利之后悲愤的对大家说:既然我们都已经当了一个兵,就早应该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今天我们就只能为祖国现身了。邓世昌下令全速冲向日本舰队,就要和日本的的舰队同归于尽。敌舰见状大惊失色,所有舰队的炮火都集火邓世昌的船舰,邓世昌所在的舰被炮火击中,发生爆炸,最后舰队都被击沉。邓世昌落海后,他的随从抛出救生圈相救,他拒绝道:“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说完便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余人一同壮烈牺牲。
晚清最后的军魂,为什么宁愿死也要和日本军舰同归于尽?

中日甲午战争

  • 在1894年之后的几个月里,清政府与日本的“甲午战争”开始了,其实按照当时清政府北洋海军的实力来讲,其实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势力是没有太大的差距的,但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还有就是北洋海军缺少军事上的人才,有着实力雄厚的舰队却没有能够指挥作战的将军,不禁为当时的清政府感到可悲。有些人可能会问那时候的中国的人口也是不少的,怎么会就没有能够打仗的将领呢?
晚清最后的军魂,为什么宁愿死也要和日本军舰同归于尽?

北洋水师

  • 其实我认为清政府的官员已经没有了信仰,清政府的官员每天想到的就是怎么大把捞银子,怎么去享福。所以当其他国家来侵略我中华领土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去退敌,而是想怎么明哲保身。相信大家都看过《亮剑》这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就是在讲我们八路军军魂和信仰。哪怕前面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剑客,也要有着不要命的精神去和敌人拼命。这就是我们八路军军队的军魂。而当时清政府想到的是怎么去赔款,怎么去割地来让入侵我国的侵略者满意。
晚清最后的军魂,为什么宁愿死也要和日本军舰同归于尽?

北洋舰队

  • 所以那些有胆识有军事素养的那些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做清政府的官员。如果清政府有着一群向邓世昌这样就算死也要和敌人同归于尽的精神,而清政府的掌权的人能够善用的话,肯定不至于让中国成为一个让世界上其他强国任意侵略的地步。我们再来说邓世昌,虽然邓世昌的举动让当时的中国举国震惊,光绪帝也为其写挽联,赐谥号等等行为。但是邓世昌的行为却没有打动当时执政的慈禧太后,才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又拿出她的一贯作风,割地赔款。签署了著名的《马关条约》。让日本为后来的侵华行为有了充分的准备资金。
晚清最后的军魂,为什么宁愿死也要和日本军舰同归于尽?

《马关条约》的签订

  • 其实还有另一种假设,如果当时邓世昌没有与舰队同生死的话,忍辱负重回到清政府,培养一些有能力有远见的年轻人去学习军事能力的话,会不会更好?其实这种假设在我看来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因为那时候的清政府由慈禧往下的意思都是腐朽的,如果改变不了慈禧的想法,就算培养出了人才,还没等开打,清政府就开始和敌对势力义和的话,再多的人才也没有作用的。邓世昌也许就是想用自己的死来警示当时的清政府。可能他可能没想到,他的死对于慈禧而言,可能连一丝波动都没有发生。后世的我们也只能为当时的中国感到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