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字敖字解密若敖諡號源因揭開倉房下寺若敖葬地鬥邑封地歷史謎團

若字敖字解密“若敖氏“諡號源因 揭開淅川倉房下寺為若敖葬地鬥邑封地的楚國曆史謎團

楚國曆史上是從第十七代楚君熊儀開始,楚君有若敖、霄敖、莫敖、閻敖、堵敖、郟敖、訾敖、共敖等帶“敖”字的諡號和以敖為名的族官位。因為敖族均由楚國羋姓貴族擔任,位高權重活躍於春秋至戰國末期。以前臥馬先生在“揭開若敖 霄敖 莫敖蚡冒之楚國曆史之謎”、“古鄀國山水地理歷史大揭秘 圖”、甲骨文“鬥”字揭開三千年“鬥邑”鬥氏之謎等文中,多次提及和討論過若敖、霄敖、莫敖、閻敖、堵敖、郟敖、訾敖、共敖,是以若、霄、莫、閻、堵、郟、訾、共等地名為據命名的,而關於楚國帶敖的敖族因為什麼叫“敖”的?古籍沒有任何解釋和相關記載,一直也沒有找到能夠說服自己的合理答案?2016年臥馬先生在研究考察楚國曆史時,認真研究若字和敖字及楚若敖的相關生平事蹟和歷史記載後,終於找到解開楚若敖諡號之謎揭開塵封兩千多年的一段楚國曆史之謎。

若字敖字解密若敖諡號源因揭開倉房下寺若敖葬地鬥邑封地歷史謎團

楚若敖熊儀圖

若字敖字解密若敖諡號源因揭開倉房下寺若敖葬地鬥邑封地歷史謎團

淅川倉房下寺子庚墓出土的青銅禁圖


若字敖字解密若敖諡號源因揭開倉房下寺若敖葬地鬥邑封地歷史謎團

淅川倉房下寺一號墓出土的克黃之升鼎 圖


若字敖字解密若敖諡號源因揭開倉房下寺若敖葬地鬥邑封地歷史謎團

淅川倉房下寺出土的克黃之壺圖

克黃壺—見證狼子野心,壺是古人盛酒、盛水所用容器。青銅壺上有銘文“克黃之壺”四字,表明此器為克黃所有。成語狼子野心的由來,就與克黃壺的主人鬥克黃有關。

若字敖字解密若敖諡號源因揭開倉房下寺若敖葬地鬥邑封地歷史謎團

敖字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字源字例圖

“敖”是“遨”的本字。方,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邊境。敖,金文(出,出遊“敖”是“遨”的本字。方,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邊境。敖,金文(出,出遊)(方,邊境)(攴,手持器械),表示手持自衛器械越境出遊。有的金文用“疑”(迷路)代替“出”,表示越境出遊者遇到的方向困難。有的金文誤將“出”寫成“屮”。造字本義:帶著自衛器械,豪放不羈地越境出遊。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將篆文上“出”下“方”的寫成。當“敖”的“驕傲出遊”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辵”另造“遨”加“人”另造“傲”代替。《説文解字》:敖,出遊也。從出,從放。

楚若敖(?―公元前764年)在位時間公元前791年—前764年,羋姓,熊氏,名儀,楚熊咢之子,西周末期、春秋初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91年―公元前764年在位。公元前791年,楚熊咢去世,楚若敖繼位。公元前764年,楚若敖去世,其子熊坎繼位,是為楚霄敖。

楚若敖,羋姓,熊氏,名儀,因此也稱羋熊儀。中國西周末期、春秋初期時楚國的第十四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國第十二任國君羋熊眴,他的父親是楚國第十三任國君羋熊咢,周宣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91年),楚熊咢去世,其子熊儀繼任楚國國君之位。楚若敖二十七年(即周平王七年(公元前764年),在位27年的楚若敖去世,因死後葬在若敖,故被尊為“若敖”,這是楚君有諡號的開始。楚若敖的長子楚熊坎繼承楚君王位,是為楚霄敖。

熊儀之幼子鬥伯比便以若敖為氏,又因封於鬥邑,為鬥氏之祖,亦號稱若敖。即鬥氏之得姓始祖。

“若”即“鄀”,是歷史文物和考古學家的共識。再次認真查閱敖字的字形演變及字源解說及若敖生事後,終有所悟。原來遨遊之遨的本字是敖字,指“帶著自衛器械,豪放不羈的越境出遊”的造字本意,把楚國若敖之敖,解釋的非常清楚。

若敖之名,是以楚國熊儀曾“帶著自衛器械,豪放不羈的越境出遊”過地臨楚國的鄀國,死後葬在若地,故被尊為“若敖”的。“若敖”居鄀的歷史記載,與清華簡《楚居》中記載的“若敖酓義徙居鄀,至焚冒酓帥自鄀徙居焚,至宵敖酓鹿自焚徙居宵,至武王酓達自宵徙居大”吻合。

若敖之名,也證明,楚王熊儀不僅跨越五十里楚國丹陽之境出遊遨遊於相臨的鄀國一偶一時,而且在春秋早期的若敖時代,楚王熊儀在位至晚年及死後27年的大部分時間居於鄀地。

《左傳·宣公四年》記載:“初,若敖娶於妘,生鬥伯比。若敖卒,以其母畜於妘,淫於妘子之女,生子文焉。妘夫人使棄諸夢中。虎乳之。妘子田,見之,懼而歸。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謂乳谷,謂虎於菟,故命之曰鬥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實為令尹子文”。

楚國曆史上從鬥伯比到鬥克黃的鬥氏是若敖的後裔,《左傳》、《史記》等古代典籍有很多相關歷史記載。淅川縣倉房下寺,因為出土過子庚墓及大量入青銅禁,一度被部分考古和史學家誤認為是楚國丹陽。其實考古專家和史學專家忽視了淅川倉房下寺出土的“鬥克黃之升”的鬥克黃之墓問題。瞭解鬥克黃的史學專家都知道,鬥克黃若敖鬥氏滅族後的最後一代傳人,出土的“鬥克黃之升”的淅川倉房下寺出土文物證明是鬥克黃之墓。

所以若敖與鬥氏傳續,與淅川縣下寺和倉房地楚墓發掘歷史時間吻合外,也均與《左傳》記載相符。也能夠明確的解釋,為什麼應該為鄀國的淅川縣下寺和倉房地上,為何會有鬥克黃王子午等楚國貴族墓葬的原因所在。如果此推論無誤的話,如繼續在淅川倉房貴族墓地進行深入的考古發掘,應該能發掘出早期楚祖楚熊儀楚若敖之陵?

若敖即楚王熊儀,帶著自衛器械,豪放不羈的越出五十里楚國丹陽之境出遊鄀國並居於鄀地之意。楚國因為有以楚熊儀諡號“若敖”的開始,以後的霄敖、莫敖、閻敖、堵敖、郟敖、訾敖、共敖等,就按部就班的以其居住之地或葬地諡號的楚國敖族。

若敖之名的來歷,還能夠解釋清楚淅川縣下寺倉房的鄀地,為楚國五十里疆域之外的鬥邑封地外,也為《左傳》中並不是一個時代的若敖和蚡冒,為什麼會同期記載為:“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找到證據。

《左傳》中:“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因為“若敖蚡冒兩代楚王之間相隔五十年,所以,兩代楚王是不可能同時去“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應該是“若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和“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縮寫。

淅川倉房下寺的鬥邑封地,應為“若敖在位期間,篳路藍縷,以啟的山林”,而“蚡冒在位時,篳路藍縷,服陘隰、啟濮人之地、以啟的山林”在老河口東的古陰國。《左傳》中:“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分別記載了一代楚王若敖,向楚國丹陽的西北開啟了鄀國鬥邑的疆域之地,一代楚王楚歷王蚡冒向楚國丹陽之東的陰國開啟了陰國的疆域,兩代楚王在不同的時代,在以東以西分別把楚國疆域擴張和開啟到鄀國和陰國,因為當時的楚國還沒有稱“郢”,楚國也沒有建都城。所以清華簡《楚居》中的只以屈紃、夷屯、穴窮、發漸、喬多、鄀、焚、宵記載楚君楚王的居地。準確界定古為鄀國的今淅川縣倉房下寺墓葬出土文物的年代和清華簡《楚居》吻合的楚國若敖、蚡冒、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楚莊王、子庚墓、鬥伯比、鬥克黃的歷史脈絡,捋清了徙居鄀國之地的若敖之名的來歷,就基本捋清符合楚國若敖、蚡冒、宵敖時代的這段被遺忘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2018.10.13 文字考古學

注:原文來自2016年10月11日臥馬先生(李敦彥)發表的“若字敖字揭開楚國“若敖”之謎”文章

可以搜索參考如下關於“鄀國”與“若敖”的相關研究文章:

“揭開若敖 霄敖 莫敖蚡冒之楚國曆史之謎”

“古鄀國山水地理歷史大揭秘 圖”

甲骨文“鬥”字揭開三千年“鬥邑”鬥氏之謎

出土子庚墓的淅川與楚國丹陽無關考論

淅川克黃之升子庚墓 證明不了“楚國丹陽” 等考論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