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名琛做得一手好詩,為何被名士薛福成諷為“六不”總督?

當面理論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兩廣總督葉名琛被英軍擄到印度,其所帶食物吃盡,僕人請求添買而葉不準,其稱:

“我之所以不死而來,是聽說夷人慾送我到英國,據說其國王素稱明理,我想面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

以希望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性命早已置諸度外。本想完成此事,不想日望一日,總不能到他國,淹留此處,要生何為?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

眼看面見英王無望,葉名琛遂事伯夷叔齊,自帶食物一吃完即絕食而亡。

葉名琛做得一手好詩,為何被名士薛福成諷為“六不”總督?

葉名琛

古今罕有

葉名琛被俘到印度後曾作詩《鎮海樓題壁》:

“鎮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空言一範軍中有,其奈諸公壁上觀。

向戍何心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近聞日繪丹青像,恨態愁容下筆難。”

儘管其作詩自比蘇武,但時人對他的評價不高,名士薛福成諷其“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劍橋晚清史》也說,“西方記述中,(葉名琛)是一個表示死不交涉的代名詞”;

西人繪畫中,更是將其描為典型的顢頇無知的中國官員形象。此評此景,奈何奈何。

葉名琛做得一手好詩,為何被名士薛福成諷為“六不”總督?

王文韶

又來胡鬧

清末重臣王文韶久居樞府,素以頑固著稱。

光緒某年,日斯巴尼亞遣使來華,要求締結某項新約,外務部依例報送軍機處,王閱後怒道:“日本鬼子又來胡鬧!”

某章京說:“日斯巴尼亞乃歐洲西班牙國,非亞洲之日本國也。”

王正色曰:“安知彼非因作無厭之求,恐我不允,變稱他名矇混?誠如君言,則西班牙何以又稱日斯巴尼亞?彼既可一國兩名,日本又胡為不可?”

弄死他

庚子年時,頑固保守派、昔日同治皇帝的帝師徐桐常說:

“人說洋鬼子厲害,究竟不過東交民巷這幾個鬼子罷了,弄完他,還有什麼?”

葉名琛做得一手好詩,為何被名士薛福成諷為“六不”總督?

徐桐

辦理收場

汪精衛死時,日本敗局已定,南京偽政府推舉陳公博為“國府主席”,繼任“行政院長”及“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但陳堅持在最高職務上加個“代”字,其表示:

“現在汪先生走了,人亡政息,這臺戲也該結束了。我來繼承汪先生的職位,是來辦理收場的,而不是來繼續演出的。”

保衛臺灣

赴臺之初,閻錫山仍為“行政院長”並提出“保衛臺灣案”。張知本諷刺說:

“我們曾提案保衛廣州、保衛重慶,而均告失敗。今日如再宣言保衛臺灣,恐將影響臺灣人心。”

閻錫山聞之,竟無語以對。

葉名琛做得一手好詩,為何被名士薛福成諷為“六不”總督?

閻錫山

先見之明

清末陸軍部左侍郎壽勳嘗雲:

“改良軍制,自淘汰出身行伍之統帥始,然後易以知書能文之士。

若留學畢業生,僅可任以下級軍官,使之為將,這此輩素醉心革命,一旦兵權在握,鮮不倒戈相向。”

可謂有先見之明。

(節選自金滿樓:《漏網之魚:1840-1949中國小歷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葉名琛做得一手好詩,為何被名士薛福成諷為“六不”總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