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政協委員齊瑞雲給出答案

本網訊:(記者 牛付彥)如何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河南兩會期間,河南省政協委員,中原銀行開封分行金融高管、民建開封市委副主委齊瑞雲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給出了她的建議。

如何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政協委員齊瑞雲給出答案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針對河南省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說,民營經濟是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財稅收入的重要來源。故建設現代化企業管理體系,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於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趕超具有重大意義。

就河南省民營企業發展的現狀,齊瑞雲委員指出,目前我省中小民營企業大部分還處於創業階段,絕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都處於創業者的掌控之中,據調查表明,河南省中小民營企業主平均年齡只有40.5歲。在當前特殊體制的影響下中小民營企業具有先天的缺陷,尤其是在企業制度上缺陷比較突出。

同時齊瑞雲委員也指出了當下存在的問題:

1.家族制度侷限,組織結構缺失,職權劃分不明確。

我省中小民營企業絕大部分是家族企業,由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起來的,企業主大都獨攬大權身兼數職,企業中的高層管理職位和重要部門均由企業主及其親屬掌控,使得企業的組織機構具有濃厚的血緣化特徵。很多中小民營企業主無暇顧及企業組織機構的建立,對職權的細分和明確界定都不太重視。中小民營企業的家族制與現代企業制度之間的矛盾越發突顯,傳統的家族式管理造成組織結構缺失、職權劃分不明確、職責不清、權利模糊。現代企業制度中要求的基本組織制度在眾多中小民營中根本沒有建立或純屬虛設。

2、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長期以來,因管理不善而垮臺的中小民營企業比比皆是。我省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都面臨管理方式排外的瓶頸制約。中小民營企業的企業主身兼數職獨攬大權,規模較小,員工數量也不多,大都採取人治的親情化管理模式。在日常經營上大多以個人理念和經驗為主,決策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忽視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容易導致盲目決策。有的企業雖然注意到了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建立了基本的管理制度,但實際上大多由於缺少執行力而成為擺設。

3、企業文化缺失,企業家文化基礎薄弱。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軟管理手段,對樹立企業形象、增強凝聚力、調動員工積極性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我省中小民營企業的企業主文化基礎普遍薄弱,往往過於注重形式而忽略企業文化的建設。在某些成功的中小民營企業中,領導的行為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很大,形成了“老闆文化即等於企業文化”現象。由於企業家忽視企業文化的建設,缺乏長遠發展規劃,所形成的企業文化層級偏低,缺乏企業凝聚力,這種企業文化將難以支撐民營企業長期發展的要求。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齊瑞雲委員提出了五點建議。

明晰產權、優化產權結構:中小民營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關鍵,股份化是產權明晰之路。首先是明確產權主體,只有清晰地明確了產權主體,企業主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上,有利於減少因為權、責、利不明確而導致的“搭便車行為”。產權歸屬明晰後要明確產權責任,只有責任明確才可以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減少風險。其次是科學配置產權結構,實施產權開放,引入社會公眾股東和法人股東,從而實現產權的社會化與公眾化。

優化組織結構、科學分配職權:建立企業內部的市場化組織,加強團隊建設,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團隊的協作能力,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在企業內部引入市場交易原則,各部門之間實行獨立核算並建立成本和利潤中心,促使各部門之間形成競爭和比拼。構建適應信息流程需要的,以加快信息內部傳遞為基礎,扁平、高效、靈活的新型企業組織,並利用信息技術簡化中間管理層。

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科學激勵、監督機制:管理沒有固定模式,永遠沒有最優,只有最合適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逐漸被更多的中小民營企業所接受,但是人的先進性必須體現在制度的先進性上,人的作用必須體現在對制度的執行上。

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制度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組織機構,設立執行監事或獨立監事,由家族成員或外部專業人才實施監督,併合理分配監督機構中外來專業人員和家族成員的比重,明晰各組織機構職能和責任,從而建立起企業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企業主要對經營業績優秀的經理人給予適當的獎勵,比如賦予經理人股份的優先購買權,這種激勵機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經營管理的積極性。此外,中小民營企業管理方式應儘快完成由集權向分權、由專斷向民主、由經驗向科學、由粗放向精細的轉變。

提高企業家素質,建立特色企業文化:民營企業的競爭已發展到文化競爭,在這種形勢下根據中小民營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民營企業文化的重塑”,將大大增加民營企業的競爭能力。企業的整體形象、品牌、企業環境等都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企業的價值觀、企業員工的道德觀、企業精神等都是企業文化的內在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