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理論很冷門,但卻是研究股票量價關係的關鍵,而且超實用

相信很多炒股的小夥伴,都會去看股票的成交量。“量價關係”已成為股票技術分析的必修課。

打開任何一個看盤軟件,除了K線之外,最基本的分析指標一定是成交量(Vol),可見成交量對於股市的重要性。

目前,股市中流傳著很多關於股票價量的基本判斷方法,價漲量縮、價跌量增分別意味著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但是,這種判斷大多基於一種經驗甚至是感覺,我們很難去驗證其準確性。

今天,老金就給大家來給你介紹一個關於量價關係的經典理論——米勒假說(Miller Hypothesis,又叫“米勒猜想”)。誕生於1977年的它顯得有些“冷門”,但在股票技術分析高手中間,米勒假說被奉為經典。

比照米勒假設,你可以瞭解你對量價關係的判斷是否靠譜,以及如何把握重要的買賣時機。

成交量的本質是反映意見分歧

先問你個問題,股票交易中的成交量,究竟反映的是什麼呢?

表面上看,成交量是某一個時間段內某隻股票或者某些股票的交易量總和,體現了市場的交投活躍度,但本質上,成交量反映的是投資者之間的意見分歧。

在股票處於某個價格時,我覺得股價是被高估,所以選擇賣出;你覺得股價被低估,於是決定買入,我倆誰也無法說服對方,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市場不斷出現成交動作。意見分歧程度越大,成交量也越大,這就是所謂的“放量”。

因此,米勒假說認為,市場處於均衡時,股票價格一定是被高估的,股價反映的是樂觀者的預期。

這個理論很冷門,但卻是研究股票量價關係的關鍵,而且超實用

米勒假說的兩個條件

米勒假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1、市場投資者具有普遍的意見分歧;

2、市場具有賣空約束。

第一個條件很好理解,也很好滿足。投資者對於股票的估值總會存在意見分歧,例如有投資者認為某股票股價只值10元,高於這個價,就會選擇賣出;而樂觀者認為該股票應值20元/股,低於20元,就樂意買入。

第二個條件也較容易滿足。所謂賣空,即一種特殊的“賣”法,類似期貨的玩法。作為股票的金融資產是虛擬的,所以投資者可以先賣,再買,尤其在預測股價即將下跌時,這樣可以利用價差獲利。

而所謂的“賣空約束”,並不是指不允許賣空,而是市場對賣空要有必要的限制。

目前大多數市場對賣空行為都有一定約束。可以賣空的股票或有價證券,賣空的成本一般遠高於普通買入的成本。因此除非你對結果有絕對把我,否則是不敢出手賣空的,因此在有賣空約束的條件下,股票將由出價最高的樂觀者得。

所以米勒假說才認為,市場最終達到平衡狀態時,股價一定是高估的,它反映的是樂觀者的情緒,所有的股票由樂觀者得。但傳統金融的理性理論則認為,股價能夠準確反映投資者的平均預期。

這裡也就延伸出米勒假設的兩個推論:

1、投資者意見分歧越大,股價高估越嚴重;

2、越難賣空,股價高估也就越嚴重。

這個理論很冷門,但卻是研究股票量價關係的關鍵,而且超實用


“米勒假說”的應用價值

首先,米勒假說讓我們認識到,股價有泡沫是常態。

在米勒假說的基礎上,股價反映的不是市場平均預期,而是所有樂觀者的預期。僅用基本面、技術面來分析市場則不夠全面,我們還需要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和行為。

其次,交易量越大,即越是放量的股票,越要警惕泡沫的存在。

這是基於米勒假說的第一個推論。股票放量,說明投資者意見分歧進一步加大,出價最高者得股票,博傻氛圍瀰漫,被催生的股價泡沫越大,該股的風險也就越大。

第三,留意那些賣空非常困難,甚至無法賣空的、流動性缺乏的市場和股票。

因為在有賣空有限制的情況下,如果還存在放量,則股價泡沫會更進一步的嚴重。

研究發現,2001~2005年,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100只賣空成本最高的股票,其平均年收益為8%,而100只賣空成本最低的股票平均年收益高達14%,可見賣空約束對收益有很大的影響。

這個理論很冷門,但卻是研究股票量價關係的關鍵,而且超實用


“利空出盡是利好”與換手率

對於應該何時買進,何時賣出,米勒假說也給了我們指導意見。

其實,目前A股中流傳甚廣的一句話,一定程度也契合了米勒假設的觀點,那就是:利好出盡是利空,利空出盡是利好。這個說法不僅有理論合理性,也與價量關係理論有關。

無獨有偶,美國股市也有一句類似的諺語:buy on the rumors, sell on the news——謠言起則買,新聞起則賣。

美國的一家投資機構,曾根據米勒假說,在上市公司年報、季報發佈的時間窗口,按投資者意見分歧和賣空約束指標來構建對沖組合:買入股價最高估組並賣出最低估組,觀察該組合在公告日前後共21天的收益率變化。

觀察期之後,他們總結髮現,該組合在利潤公告日之前,對沖投資組合的買入並持有收益逐步提高,到公告日前一天,收益達到頂點。公告日當天,收益率迅速回落,隨後逐步降低。

這個結果就說明了,投資者對於公司的利潤公告最為關注,在公告發布前不乏傳聞與競猜,投資者意見分歧達到最大,股價被不斷高估;隨著公告的發佈,謠言變新聞,投資者的意見分歧迅速消失,股價回落。這就驗證了上面那句諺語。

這個理論很冷門,但卻是研究股票量價關係的關鍵,而且超實用

我們再說的簡單點,其實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只需要記住“換手率”就可以了。換手率是股票成交量與流通股數的比,它是最穩健且簡單易用的度量投資者意見分歧的指標。

當換手率下降之前,你可以考慮買入,當換手率快速下降的時候,你則應該果斷賣出。

其實老金認為,米勒假設最大的現實意義,就是讓我們在研究基本面、技術面的同事,千萬不要忽略股市買賣行為的最根本因素:投資者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