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扣扣案:用換位思考凝聚“正義”共識

张扣扣案:用换位思考凝聚“正义”共识

除夕當天“為母報仇”連殺父子三人,震驚全國的陝西漢中殺人案被告人張扣扣一審被判處死刑。庭審中,辯護律師主要從情的角度陳述,希望法庭“刀下留人”。從判決結果看,這樣的訴請未獲法庭認可。被告人當庭表示上訴,其最終命運有待接下來的法律程序裁決。

今天,我想說的是這一案件在普通民眾中引發的爭議。圍繞該不該“刀下留人”,普通民眾分化為兩大陣營:一方站在張扣扣的角度,認為其年少時母親被打死,成長過程中缺少家庭關愛,最終“為母報仇”屬“事出有因”,應該留其一命;另一方站在被害人立場,認為張扣扣為實施犯罪蓄謀已久,殺死並非兇手的王家父子,於情於法都不可饒恕。

张扣扣案:用换位思考凝聚“正义”共识

不同的立場,反映了不同的正義觀,很難簡單用對錯作判斷。民眾情感因為對案件的不同判斷導致撕裂,對法治建設來說恐非福音。換位思考,即便不能完全達成共識,至少一定程度上相互理解,或是我們應該做的。

什麼是正義?如何保證社會規則是正義的?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一個概念:“無知之幕”。具體含義是,假設所有人聚集在一個大幕的後面,每個人都不清楚自己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此時眾人制定的規則、所作的決定,才可能是正義的。簡單一點說:只有當你不知道自己是誰時,你才能想清楚什麼是正義。

用“無知之幕”理論分析本案,場景就是:一個人在幕後發表意見,究竟死刑還是“刀下留人”才正義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是誰。大幕拉開,他可能是局外人,可能是張扣扣,也可能是被害人王家父子。

你認為應該死刑,但大幕拉開,你就是張扣扣;認為該留其一命,大幕拉開,你是王家父子。如果這是最終的結果,您還篤信之前所認為的正義嗎?這是假設,但假設可以讓我們換位思考,而不是簡單認為對方正義觀“大逆不道”。

“你能保證一輩子不受冤屈嗎?能保證一輩子不碰到需要以命相搏的屈辱嗎?”認為應該判死刑的人,或受到這樣的詰問。的確,雖然社會和司法有了巨大進步,但對於上述問題,我們仍難以百分之百打包票。公力救濟對公民保護越及時、越充分,私力救濟就會越少。這是就總體而言的,具體到本案,根據法院對張扣扣父親申訴的複查結論,當年其母親案件的判決並無司法不公問題,張扣扣殺人“事出有因”的“因”,不過是他自認為的不公。

而認為應“刀下留人”的群體,也要做好這樣的準備:因某個家庭成員多年前的罪過,搭上一家人的性命。當復仇被賦予某種正當性,社會將處於混亂和不穩定中,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是不安全的。

张扣扣案:用换位思考凝聚“正义”共识

一個人,當不確定他會是張扣扣還是王家父子的時候,他對什麼是正義的判斷,會更慎重一些。當固守己見的雙方學會換位思考,試著從對方角度認識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路徑,離形成共識也就不遠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