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確姿勢去讀現代文學

文學史:《許子東現代文學課》

出版:上海三聯書店

讀史有兩條路徑,各有趣味:其一是專家式的細讀,是為求深之趣;其二是瀏覽式泛讀,是為求通之趣。這本《許子東現代文學課》,堪稱兼而有之。

嚴格來說,現代文學是一個擰巴的概念。

如果以時間劃分,則1911年清朝滅亡,歷史已進入現代史階段。可現代文學史卻從1919年算起,於是,1911年—1919年這段成了空白,林琴南等作家的努力被忽略。可沒有他們,後來的很多文學現象就沒法解釋。

如果以創作類型劃分,則白話文學確與以往有很大不同,但很多現代文學作家亦擅古詩、古文,如郁達夫、魯迅等,將相關創作屏蔽在外,實在可惜。

如果以時代精神劃分,固然彰顯了“嚴肅文學”的價值,卻又忽視了“通俗文學”的意義。

現代文學史難寫,在於它太多元、太獨特,舶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相互糾結,從哪個角度寫,都會陷入“千夫所指”的窘境。

古代文學也罷,現代文學也罷,包括當代文學,根本在“文學”二字,可“文學”是不可定義的,只能從歷史脈絡中去理解它,而現代文學恰恰與歷史呈斷裂關係——站在李白、杜甫立場上,現代詩不知所云;站在現代詩立場上,李白們又是不可返回的過去。

不可通解,則《許子東現代文學課》採取的是欣賞的進路。畢竟在討論現代文學之前,先要有起碼的歡喜,要有起碼的“瞭解之同情”。

本書面向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剛開始接觸現代文學,難免會奇怪:“這寫的有什麼好呢?”“作家究竟想說什麼?”“讀這種東西有什麼意義?”讓學生喜歡現代文學並非易事。一方面,精品不多,模仿痕跡重;另一方面,受文學外因素牽扯過多,不瞭解背景,只讀文本,很難達詁。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的重點在於引起興趣,但也在於規範閱讀現代文學的“正確姿勢”。比如用一課篇幅來討論“現代文學”定義,集萃了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相比之下,對“現代文學”發端的新詩,也只佔一課。或者,可以這樣理解作者的安排:新詩可通過閱讀來體會,不必細講,而定義則是專業研究的基礎,非釐清不可。

這種看似隨意的詳略安排,體現出作者的匠心。如在小說上,未忽略“魯郭茅,巴老曹”的傳統提法,但詳略安排與過去已有很大不同,更多從文本角度去分析。在此之外,本書又設專章討論郁達夫、丁玲、沈從文、張愛玲,比以往任何一本現代文學史讀本的分量都重。按傳統的“思想—文本”兩分法,這四位作家很難討論,可恰恰是這四人,帶著過於鮮明的“不正確”標籤,才映襯出現代文學的選擇之難。當時代背景漸漸遠去,讀者會越來越被他們掙扎所感動,那其中飽含了文學的真精神。

一本書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與其讀一本正確的書,不如讀一本有趣的書,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有趣。

現代文學已走入歷史,成為傳統的組成部分。有必要反問一句:我們對它的瞭解,究竟有多少?如果只是一些哲學概念、作家生卒年和段落大意的話,那麼,它只是“死美人”,並沒融入到感受中,則我們對美的感知能力仍受困於古典,仍難稱是現代人。

現代文學是鮮活的、多樣的,那一代作家的苦悶依然存在,且將一直延續下去。在今天,讀現代文學不只是為了增加修養,更是為了能深入理解現代性,去思考如何成為一個現代人,以在現代困境中保持內心平衡。

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子東現代文學課》就不只是介紹幾個作家、幾篇作品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