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行星发动机,引燃木星是硬伤吗?

现在很多人都说《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学硬伤。其实大众大可不必揪着科学严谨性不放。

毕竟《流浪地球》是科幻片,不是纪录片。硬伤的说法套用于此并不合理。

何为硬伤?就是用科学的标准套用到科幻作品上,所有不符合现有科学理论的情节都算是硬伤。但是要注意,科幻作品不仅有科学的基础打底,更有对未来的幻想。

科幻作品中不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的情节或许会随着基础理论的迭代而变得现实。

严格来说《流浪地球》算作是不硬不软的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行星发动机,引燃木星是硬伤吗?

这篇文章是粉丝对我的提问,并希望我谈谈《流浪地球》的硬伤。既然如此,那我就科普一下!

太阳氦闪的时间

《流浪地球》大背景就是太阳的氦闪,要不然人类干嘛带着地球跑路呢?

科学家目前估计太阳聚变完所有氢元素还需要50亿年,这也是主序星阶段,在偏离主序星的阶段才会开启下一轮的氦聚变,不过从氦聚变到碳的过程只是一瞬间的事,但这会在几分钟内释放几十年发出的光,这就是氦闪。

《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行星发动机,引燃木星是硬伤吗?

其实太阳的寿命基本大部分时间就是主序星阶段,科学家预计这一阶段会持续100亿年,现在已经过去50亿年了。主序星阶段末期开始演变成红巨星,也就是说太阳体积会膨胀到至少金星轨道,甚至是地球轨道,在这一阶段地球是否被太阳吞没很难下结论。

《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行星发动机,引燃木星是硬伤吗?

最保守的估计:地表肯定是被高温烤焦了,海水被蒸发掉了,生命肯定是消失了。

氦闪是红巨星阶段后百万年到上亿年之间才会发生的事。

其实在氦闪之前人类就挂了,人类要是在太阳变成红巨星之前,还没有开启流浪地球计划,那后面人类压根就没有命看到太阳的氦爆了。

如果非要扣那么具体,这个背景设定的确有点问题,应该是太阳即将变成红巨星,人类开启地球逃亡计划比较合理。

行星发动机

行星发动机在人类的视野中很庞大。其实放眼整个地球,基本就和皮毛那种微不足道的存在。地球直径约为1275万米,而行星发动机才上万米的长度,用万米的发动机推动千万米级别的地球。就相当用头发丝细的牙签推航母。即便牙签上万根,对航母也是来说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行星发动机,引燃木星是硬伤吗?

而且要推动地球,行星发动机基座深度起码在地幔处,地壳总深度只是地球半径的0.2%,地壳只是地球的一层皮。如果行星发动机只在地壳上推动地球,就相当用一万多只针要推动一座大楼,而且还不能刺破大楼外部的保护漆。要推动大楼和不能刺破漆皮是矛盾的,这在科学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引燃木星

当然引燃木星绝对不是靠一把火就点燃了。天体的燃烧得靠聚变才行。

如果木星要是能靠一把火点燃,那么从诞生之日开始就着了。因为各种小行星撞击木星会产生极高的温度,起码达到氢气的燃烧温度是绰绰有余了。

我们知道木星81%都是氢气,但是木星基本没有助燃气体。所以燃烧必备三要素之一的助燃物不存在。

《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行星发动机,引燃木星是硬伤吗?

首先木星是行星,如果木星要是能聚变,在诞生之初就聚变了。理论上天体质量能达到太阳的8%,那么就可以在引力的作用下聚变氢元素了而变成恒星。

但是木星质量只是太阳的千分之一。天体开启核聚变的条件无非就是质量和物质成分,但最重要的还是看质量,这个门槛木星还远远达不到。

其实不管怎么弄,木星都不会燃烧。除非源源不断地往木星上发射反物质,让木星的物质与反物质湮灭释放能量。

总结一下:如果天体要是能燃烧,在诞生之初就燃烧了。要是不能燃烧,后面就基本不可能再燃烧了。

其实科幻作品终究是科幻作品,不能按照科学纪录片苛求它,它有发人深思的魅力所在。科学严谨是科学家干的事,思考未来才是合格科幻小说家的职责,这一点流浪地球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