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批評可以,但莫讓過載的價值拖垮“流浪地球”

理性批評可以,但莫讓過載的價值拖垮“流浪地球”

春節檔落幕,《流浪地球》成為當之無愧的“C位”影片。然而,伴隨其不斷攀升的票房,輿論場漸成撕裂之勢:有人力挺其“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有人吐槽質疑其“科學設定不合理”,還有人認為其承載了集體主義、家國情懷,稱批評《流浪地球》便是“不愛國”……紛紛擾擾中,各方爭論似乎正離影片本身越來越遠。

平心而論,四年磨一劍的《流浪地球》確實可圈可點。雖然同樣是世界末日的情境設置,但影片給出的則是一個充滿情懷的“中國式方案”:帶著地球去流浪。“末日”來臨前的北京、被冰川覆蓋的上海、地下城中的年味等無不實現了恢弘科幻場景的本土化。事實上,在故事節奏、視聽特效、價值觀呈現等各方面,該片皆遠在科幻電影的及格線之上,對於中國科幻電影而言堪稱驚喜。許多觀眾感慨,“終於不再是美國人在救地球”;就連外媒也給出好評,“中國電影人開始有信心挑戰被好萊塢壟斷多年的科幻片了。”

理性批評可以,但莫讓過載的價值拖垮“流浪地球”


好作品當然值得鼓勵與點贊,但這絕不代表不能被批評。世上難有完美之作,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面對“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多維評價,有人願意擇其優點而挺之,便會有人著眼短處而批之。《流浪地球》引發廣泛爭議的一點在於,科學邏輯不夠嚴格,對此就連原著作者也坦然承認。如若非要忽略欠缺之處,對批評之聲充耳不聞甚至大為光火,那恐怕剛剛標誌開端的《流浪地球》,就要成為中國科幻片的終結篇了。理性公允的批評對於作品裨益良多,無論是捧是批,動輒上綱上線,以各種大帽子曲解作品原意,為之附著過多冗餘價值,只會讓輿論不斷跑偏。

封閉所有反對意見,便如同暗夜駕車,未知所終。聽得進讚美,也容得下批評,才有真進步。現如今的電影市場上,諱疾忌醫者不少。似乎只要一部影片偶像聚集,哪怕質量再差,粉絲們也不容一句差評;只要一有大咖出手拍片,即便難言佳作,同樣不會拉下面子接受建議。諸如此類,一時看來是壓制了罵聲、“贏得”了掌聲,實則是拒絕了進步的空間。當然話說回來,網絡降低了批評的門坎,在觀眾們“灌溉佳花”“剪除惡草”的過程中,標籤化、扣帽子者有之,情緒化、偏激化有之。正因此,在呼喚批評自由的同時,尤須強調批評理性。

理性批評可以,但莫讓過載的價值拖垮“流浪地球”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某種程度上,理性公允的批評之聲所起的作用絲毫不亞於讚美,嚴苛一些也並無不可。在這眾聲喧譁的時代,期待全社會構建起良性的評論共識、批評倫理,孕育出更多精彩的“流浪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