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只有大同人還在過的節日“填倉節”

上次我們介紹了清末以來,大同地區的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就已經開始,直到十七日才收場,前後熱鬧四五天,正月十五日只是這四五天內的高潮而已。 後臺好多粉絲留言表示長知識了,嘿嘿,今天為大家帶來只有大同人還在過的節日“填倉節”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只有大同人還在過的節日“填倉節”

大同填倉節習俗

老填倉與小填倉

當人們慶祝完元宵節之後,“年”的各項活動也接近尾聲。此時正值驚蟄,驚蟄過後很快就要備耕春耕了。在備耕之前,還有一個以祈盼來年五穀豐登為內容的節日,這便是填倉節。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只有大同人還在過的節日“填倉節”

大同的填倉節分為“小填倉”與“老填倉",分別在正月二十三日與二十五日。填倉節是農民的節日,城中市民一般不太重視,然並非不過。填倉節亦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北方曾連續三年大旱,民餓死者無數。有位皇家倉官為救災民,私自打開皇家糧倉把糧食分給災民,可事後又無法向皇家交差,於是點著糧倉與之共焚。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五日,以後每年這一天,民眾為紀念這位倉官,便以細灰在院中畫糧倉,然後在內撒以五穀,並祈拜天地,企盼來年五穀豐登。《中華全國風俗志》對此有記載:“正月二十五為填倉日,黎明羅灰於院中,畫地作困,置諸谷少許於內,名曰打囤。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只有大同人還在過的節日“填倉節”

大同人一直有過填倉節的傳統, 正月二十三是小填倉,重在瘋玩。這天,女人不縫(大忌針),忌外出走親訪友。有諺雲:“二十三,齊瘋玩,梳不得頭,洗不得臉,赤腳撓頭要一天。”這天除了玩就是吃,有“打窯圪坨兒蓋窯餅”之說。二十三日一大早,各農家男人們就用細灰(草木灰)在院中畫成糧囤圖案叫“打窯”或“打囤”,然後在內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這天的人們要吃小米飯(撈飯),喝紅茶糊糊(將莜麵炒成黃色做成糊糊),或吃蕎麵圪坨兒配以肉臊子,中午一般吃油糕。這天不能吃賴飯,有吃賴飯要嘴歪之說。二十五日的老填倉不再打囤,這天要吃餅,象徵將窖或囤蓋住,以企倉廩充實。諺曰:“打窯圪坨兒蓋窖餅”,是說二十三吃圪坨兒象徵糧多,二十五吃餅表示蓋住糧倉,以防糧食損失。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只有大同人還在過的節日“填倉節”

想要了解更多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戳下方鏈接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