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創業年度回眸:2018, 清掃戰場!



互聯網創業年度回眸:2018, 清掃戰場!


臨近年末,媒體圈的朋友用了一句話來總結創投圈,“2018清掃戰場”。極近精準,一刀見血,事實就是各行各業都在清掃滿地狼藉。

拼多多造出3年上市神話,轉身又深陷“假貨門”。滴滴順風車爆出安全事故後,被永久關停,昔日在網約車領域近乎形成壟斷的巨頭,現面臨司機流失的危機。網紅企業ofo不復風光,用戶押金難退。再加上互聯網大廠的年底裁員潮,寒冬已來,洪水將至。

是什麼導致了2018的年終狼狽?撥開迷霧,又能否找到一艘諾亞方舟?

從拼多多到ofo的年終故事

往年的互聯網創業故事,都遵循著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而今卻不乏“明星”企業跌落,光環破碎。

今年7月26日,拼多多在紐交所掛牌上市,敲鐘帶來的喜悅才維持了半天,它很快就陷入了山寨假貨的輿論漩渦,股價一路下挫。7.5元的奶粉、超熊洗衣粉、盜版書、假茅臺、山寨家電,有觀點稱拼多多上市“讓中國打假倒退20年”。

據拼多多第三季的財報,活躍買家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144% 至 3.86 億元,總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386% 至 1185 億元。但在增長可觀的情況下,虧損依然在不斷擴大,達到創紀錄的 11 億元,假貨問題同樣沒有平息,對於拼多多而言,拉動利潤增長,解決假貨痼疾是一場持久戰。

互聯網創業年度回眸:2018, 清掃戰場!


ofo和摩拜的故事更讓人唏噓,它們最早在全國進行共享單車的商業化佈局。2016年4月22日,第一輛摩拜單車正式在上海投入運營,同年6月份,首輛小黃車進入公眾視野。雙方紛紛加速佈局,不時發來“又拿下一城”的捷報。

現今摩拜賣身美團,ofo則深陷退押金的風波。用戶衝往ofo總部,人多的時候,從電梯口一直排隊至樓外。有媒體將1200萬用戶討要押金的行為,定性為擠兌。

但事實上,共享單車的押金,並非用戶出借、任由企業處置的資產,當各家共享單車企業為了規模擴張不計代價,拋棄商業道德時,禍患的種子早已埋下。


互聯網創業年度回眸:2018, 清掃戰場!


再看滴滴,前不久,它剛剛進行了架構調整,快車和專車最初只是一個部門,現已成為獨立運營的公司,而順風車業務則被放在了一邊。順風車的重大安全事故帶來的影響長期而持久,一方面是作為現金奶牛的順風車業務無限期下線,另一方面是政府監管變嚴、上市進程放緩,滴滴的年關不好過。

除了順風車業務被砍帶來的重擊之外,滴滴一家獨大的市場地位也受到動搖。今年9月,滴滴平臺上連續發生兩起惡性案件以後,交通運輸部首次正式表態,“滴滴等涉嫌行業壟斷”。司機收入下滑也導致他們轉投其他平臺,嘀嗒出行、神州專車、美團打車等平臺乘勢而起,瓜分蛋糕。



互聯網創業年度回眸:2018, 清掃戰場!


這些也就罷了,真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大概是年底裁員潮,宏觀經濟的不景氣終於傳導到了社會的神經末梢。

據統計,從京東、知乎、錘子,到近期的美團、摩拜等,過去幾個月,至少11家大型互聯網企業傳出裁員消息。儘管沒有一家公司承認自己裁員,但裁員行動都已悄然實施,社交網站上爆料不停,在百度搜索指數中衝到半年內最高。

員工的感受是:為了省年終獎,公司裁員有KPI。裁員的背後,喻示著公司商業化目標的失落,它們已經無力維持現狀,部分業務的發展在未來難以預期。

深究寒冬的形成

寒冬從何而來?現今的寒冬其實可以預期,不過是“潮水退後,誰在裸泳”的又一佐證,今年全國經濟形勢低迷,盈利模式存在問題的企業在低潮期暴露出來。

這幾年創企的模式抄襲,已成為怪像。共享單車成為熱點之後,小鳴單車、小藍單車等品牌紛紛跟進,網友戲謔稱共享單車已集齊“彩虹色”,市場很快飽和,單車圍城,資源形成極大浪費。辦公室零食貨架同樣曾立於風口頂端,但時隔不久,盈利模式不成立,運維投入高、貨損大等問題紛紛暴露,果小美等頭部商家也紛紛退出。

模式抄襲帶來幾大弊端:一是行業很快飽和,帶來資源浪費;二是頭部玩家的模式還未成熟,但在後續入場者的追趕之下,只能選擇砸錢拓張市場博取業績,而非冷靜打磨商業模式和服務能力。

整個創投圈被這股風氣所挾裹著,明星企業理所當然地獲得資本加持和眾人關注,至於它是否能切實做出創新、做好服務,反倒無人關注了。

風氣的敗壞大概是從網約車大戰開始,2014年,滴滴、快的、優步大打價格戰,用“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砸錢擴張。滴滴是優步的模仿者,它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此前,大家仍不熟悉互聯網的作戰方式,不知曉資本的巨大力量;此後,滴滴一戰封神,自此不論是先入局者,還是後起之秀,都記住了一個定論:

燒錢謀發展!



互聯網創業年度回眸:2018, 清掃戰場!


但服務體驗呢?儘管CEO們出席峰會老高喊著用戶體驗,但反觀滴滴就能知道落地效率,如果它在體驗上做到了極致,何以用戶和車主的粘性如此之低,風波後即轉投其他平臺?何以規則不健全,在第一次順風車事故後,也未推出有力舉措?

說到底,抄襲模式追風口,燒錢砸血路,未見得是好方法。有自身驗證成熟的商業模式,時刻關注用戶體驗,切實解決問題,才能做商業圈的常青樹。

大洪水下的諾亞方舟

逆勢增長的企業依然存在,它們或者依靠專利殺出一條血路,或者商業模式立得住,能切實解決痛點,能產生盈利支撐未來發展。

愛庫存在今年就活得不錯,資本寒冬中,還拿下了5.8億元的B輪融資,之後又獲得創新工場、GGV紀源資本、眾源資本、黑蟻資本等投資的1.1億美元B+輪融資。


互聯網創業年度回眸:2018, 清掃戰場!


它的商業邏輯為何能獲得資本青睞?

愛庫存致力於連接品牌方和職業分銷商,解決品牌方的清庫存需求,也為職業分銷商提供正品行貨。在口碑傳播的狀況下,用戶量增長飛快,2017年9月上線後,當月GMV突破1000萬元。發展到今天,已有超5000家知名品牌入駐,超60萬職業分銷商用戶,覆蓋4億+終端消費者,2018年度GMV已超過30億元。

打燒錢補貼戰走不了太遠,解決好痛點才能謀發展,愛庫存主要針對三類群體發力。

對平臺分銷商而言,傳統模式下,微商們缺乏穩定的供貨渠道,只能自己去集散地進貨,流程長,有時候需墊資囤貨。此外,個體很難對渠道施加強監管,假貨問題、缺貨問題都頻頻發生。轉型的壓力時刻都在,愛庫存則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有質量保證的供應鏈,通過平臺監管確保貨源品質,一鍵轉發、訂貨後寄送到家等功能則為專業分銷商們節約了時間和精力,讓他們能專注於流量運營。

對上游品牌方而言,他們本就有清庫存需求,如果採用開放性渠道,很難保證不擾亂原有的價格體系。愛庫存則可幫助其在封閉的社交圈中清庫存,還鎖定售賣期不超過3天,對品牌形象影響小。“五天入駐,七天回款”的承諾則保證了資金迴流的效率,清貨效率更高於同期電商平臺。

清庫存效率對品牌方而言至關重要,前不久,武漢一服裝品牌庫存過多,銷不出去,導致資金鍊斷裂,負責人跳樓身亡,幾百名員工失業。這不是孤例,寒冬中,類似的故事接連上演。愛庫存的模式決定了它不同於其他電商,既然專注於品牌的清庫存需求,自然要將資金迴流的速度做到極致,讓品牌方避開資金鍊斷裂這個“大坑”。

對於消費者而言,他們的訴求是低價買到優質商品,愛庫存的模式決定了它的貨品正符合這一需求,品牌方在清庫存時,會給出極大優惠。根據愛庫存的用戶畫像分析,其主要用戶均來自於下沉市場,處在天貓京東之下,拼多多之上,這批人群能夠更好地享受到低價優質的商品。此外,過去線性的傳播,通過微信等社交工具發生裂變,平臺得以覆蓋到更多人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