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臍療

中醫臍療,又稱“敷臍療法”、“貼臍療法”,屬外治範疇。

變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臍療

是指根據症情選藥,並將藥研為細粉,分別選用酒、醋、蛋清、水或油類等輔料調敷於臍中,使藥性循經直達病所,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它具有簡、便、廉、效的特點,突出了中醫外治療法的特色,廣泛用於臨床各科。

臍療的施藥部位在臍中,深層為小腸,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0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變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臍療

該處穴位名神闕,變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

穴當臍孔,是處胎生之時,連繫臍帶,以供胎兒營養,故又名“命蒂”。名之神闕,乃因胎兒賴此宮闕輸營養,灌注全身,遂使胎體逐漸發育,變化莫測,故名。

本穴位於任脈之經,任脈為陰經脈氣所匯聚,為諸陰之海,有充養和總調陰經脈氣的功能,對諸陰之經有主導和統率作用。而神闕穴為任脈經主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陽救逆、和胃理腸之功能。

小兒推拿療效佳:健脾和胃、消食導滯、補元氣。主調:腹瀉、腹痛、疳積、便秘、嘔吐等。

變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臍療

本穴因不易消毒,易發感染,且內連重要器官,故禁針,而用藥敷臍恰好彌補了本穴禁針之不足。

1刺激效應

臍療作為一種穴位施藥方法,同樣可以起到刺激效應從而預防和治療疾病。

神闕穴位的重要生理功能決定了它與內臟聯繫的廣泛性,用藥敷貼該穴,取該類藥物大都辛溫香燥、性走竄的性能,達到產生強烈刺激的目的。

刺激效應的產生激發了體內自身免疫功能,增強了代謝和修復能力,從而起到協調臟腑、調和氣血、疏通經脈的作用。

2滲透效應

臍療施藥除具有刺激作用外,更有較強的滲透作用。

根據證情,選用合適的藥物填入臍中後,藉助藥物產生的效應,通過神經反射作用,使藥物分子進入血液循環,滲透於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到調節臟腑虛實、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目的。

3應激效應

當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滲透達到一定極限後,機體可產生非特異性良性刺激,激發了機體內部的“生理應激系統”,通過神經——體液的一系列調節,使機體防禦免疫機能增強,新陳代謝提高,從而促進疾病癒合。

變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臍療

臍療作為一種古老的外治方法,歷於年不衰,療效確切,越來越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重視。

1一、收斂止汗

採用臍療來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使氣血津液不再進一步耗散,臨床可用於自汗、盜汗。

汗為陰液,為任脈所統攝,心脈所主宰,肺氣所敷布,腎氣所調節,若心、肺、腎功能失調,任脈失統,均可導致營衛失調,腠理不固,發為自汗或盜汗。

用藥物敷臍,通過神闕穴調節心肺腎之陰氣,洩陰火,固陰精,使心腎相交,虛火下移,營衛調和,腠理固密,汗出自止。

2二、通竅瀉水

正常水液的代謝是人體五臟六腑功能協調的結果,若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紊亂,即可導致水液滯留,發為水腫等病。

內服中藥雖然對水腫有良好作用,但對於一些久病不任克伐者,或湯藥難進者,用藥物貼臍治療效果甚佳。

3三、溫通利尿

臍療具有溫通利尿作用,其機理在於藉助藥物刺激神闕穴,通過神經反射作用,使藥物分子進入血液循環達到病所。

凡因寒凝、驚恐、氣滯,或因病氣虛、氣化失常、開闔失司、水道不通所引起的尿瀦留,可用本法宣通上下,通達表裡,調暢氣機,通調水道,開閉塞而利小便。

4四、溫陽行氣

陽氣乃人生之根本,氣行則脾胃升降有常,傳化有度。陽氣不足則脾陽不運,升降失常,產生胃腸功能紊亂症狀。治宜溫陽行氣。

5五、化瘀行水

久病瘀留,瘀阻則水停,瘀水內蓄,影響氣機,血運障礙則出現腹大如鼓、腹皮脈絡暴露、皮色蒼黃等症,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6六、通腑瀉熱

術後由於麻醉、手術操作和原發病的影響,臨床多出現不同程度的痛、脹、吐、閉等陽明腑實證候。

7七、溫腎縮尿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職司二便,小便遺溺多為先天稟賦不足。下元虛寒不能溫養膀胱,氣化失司不能制約小便所致。治療宜溫腎縮尿。

8

八、活血止痛

女子以血為本,血賴陽氣推動,以行經血,氣血充沛,氣順血和,則經行通暢,自無疼痛之苦。若氣滯血瘀,寒阻經脈,則使經行不暢,不通則痛。治宜活血止痛。

變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臍療

變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臍療

(注:本文選摘自《周天寒醫論集》,張安富、鄧福忠、王志虹主編,學苑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