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孩子不愛吃飯,老中醫這麼說?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中醫擅長治療慢病。所以,臨床上除了能遇到因為某種疾病就診的患者,也經常遇到感覺孩子身體不好,但也不能算生病了,需要中醫幫助“調一調”的情況。

脾胃不和,孩子不愛吃飯,老中醫這麼說?

孩子吃飯問題是家裡的頭等大事

在需要調理的患兒中,“吃飯問題”佔壓倒性優勢。兒童,尤其是學齡前兒童,似乎再沒有什麼比吃飯更重要的了。要想聰明、健壯、個子高,都必然以好好吃飯為根本,而不愛吃飯、挑食的孩子,不僅經常生病,身體和智力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毫不誇張地說,孩子的吃飯問題就是家裡的頭等大事,為了孩子能好好吃飯,家長可是操碎了心。很多家長無奈之下,都會求助於中醫。

脾胃不和,孩子不愛吃飯,老中醫這麼說?

與吃飯關係最密切的兩個臟腑——脾和胃

大家都知道,負責消化的臟腑,是脾和胃。如果孩子不愛吃飯,家長也多少知道是孩子的脾胃出了問題。但細問一下,究竟脾胃在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起什麼作用呢?脾和胃的作用又有什麼區別呢?相信家長就說不出個所以然。

其實,脾和胃雖然總是放到一起說,但它們的功能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

在消化功能的區分上,胃的作用是消化,而脾是負責吸收的。脾胃在功能細分上雖然有所區別,但兩者都是負責為人體獲取營養的,所以密不可分。

脾胃不和,孩子不愛吃飯,老中醫這麼說?

孩子不愛吃飯,往往是脾胃不和

王肯堂在其補訂的《明醫指掌》中說:“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消化。”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孩子不愛吃飯、消化不良的病因和臟腑基礎。在臨床上,面對不愛吃飯的孩子,醫生經常給出脾胃不和的診斷,甚至很多家長都把“脾胃不和”掛在嘴邊。那脾胃不和是什麼意思呢?

不和就是不調和的意思,脾胃不和是指脾胃的功能失常,兩者之間失去相互協調。前面說了,胃喜潤而惡燥,而脾喜燥而惡溼,脾能為胃受燥,胃也能為脾受溼,如果脾胃之間失去了協調,那麼脾就會受到溼的影響,而胃也會受到燥的危害,脾胃功能就會減弱,人的健康必然會受到影響。

一般來說,脾胃不和的孩子都比較消瘦,臉色也不太好,但總的來說,症狀還是比較輕的,除了不思飲食、飯後腹脹外,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精神看起來也還好,如果這時家長注意對孩子的脾胃多加養護,孩子很快就能恢復食慾。但是,如果家長不當回事,脾胃不和進一步發展,就有可能造成脾胃虛弱,這時候病情就比較嚴重了。

脾胃不和,孩子不愛吃飯,老中醫這麼說?

脾胃虛弱,孩子吃不下,身體弱,精神差

前面說了,發現孩子脾胃不和,家長應及時為孩子調養,很快就能恢復食慾,不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但如果任由孩子的脾胃功能不斷下降,不僅會造成更嚴重的消化問題,孩子也會變得體弱多病。

脾胃虛弱的孩子,除了吃不下飯以外,消化也很成問題,大便中往往會夾雜著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在臨床上經常見到脾胃虛弱的孩子,有些並不是來看不愛吃飯的,而是其他疾病的,但一問都有厭食現象。吃不好,身體差,愛得病。得了病,更吃不下,形成惡性循環。

脾胃虛弱的孩子,一般都給人沒有精神的感覺,孩子不活潑,自訴乏力,也不愛說話,好不容易開口聲音還特小。如果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一定要帶他上醫院,好好調養一下脾胃,千萬別因為問題耽誤了孩子的身體發育。

脾胃不和,孩子不愛吃飯,老中醫這麼說?

中醫外治之臍療方法調理孩子不愛吃飯

《黃帝內經》之後的《難經》,對臍周部位與五臟六腑的對應關係進行了論述,為臍診法奠定了基礎,並明確指出臍下腎問動氣,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髒六腑”,這是對臍療理論的重大貢獻。

脾胃不和型厭食的外治方法:黨參、蒼朮、炒麥芽、焦山楂、雞內金、砂仁、檳榔、香附。

傳統中醫博大精深,外治之法如同內治之理。針對孩子脾胃之調理,孩子接受度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