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季腹瀉時!那就試試“臍療”吧

又到秋季腹瀉時!那就試試“臍療”吧

深秋已至,萬物隨寒氣逐漸衰退。中醫學認為,深秋季節,虛寒性疾病將易於發作,虛寒性腹瀉便是常見病之一,其中小兒脾虛瀉和五更瀉最為常見,小兒脾虛洩瀉常表現為久瀉不愈,或時瀉時止,食慾不振,神疲面黃,睡時露睛等;而五更洩則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等。

今天就針對此類疾病給大家介紹一種中醫外治的方法——“臍療”。

又到秋季腹瀉時!那就試試“臍療”吧

臍,又稱“神闕穴”。中醫認為臍掌握任脈要穴“神闕穴”所在,又為衝脈循行之處,為經脈之中樞,經氣之江海,臍可通過經氣溝通上下內外,諸經百脈、五臟六腑。

也就是說人的肚臍內聯全身經脈,藥物敷臍後,氣味入血,在腹部形成較高的藥物濃度並輸送全身,調整臟腑病態。另外藥物通過對臍部的刺激,可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從而調整臟腑功能發揮其防病治本的功能。

現代研究還表明:在胚胎髮育過程中,臍作為腹壁最後閉合處,與全身其人他結構比較其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局部皮下無脂肪,藥物敷臍後可以很好地穿透和吸收。臍皮膚除了具有一般皮膚所具有的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有豐富的靜脈網,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可知藥物可在臍部擴散到靜脈或腹下動脈分支,而進入體循環;臍動脈結構特殊(有研究指出,動脈粥樣硬化病人的臍動脈壁沒有膽固醇堆積),而認為此種特殊結構,是藥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條件。

臍療,就是把藥物直接敷貼或用艾灸、熱敷等方法施治於患者臍部,激發經絡之氣,疏通氣血,調理臟腑,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在家中我們可以操作兩種常用的艾灸臍療法。

又到秋季腹瀉時!那就試試“臍療”吧

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釐米左右)施灸,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

第二法:神闕隔姜灸。把薑片上穿刺數孔,覆蓋於臍上,點燃艾炷在薑片中啄灸,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度。每次灸15~20分鐘,隔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

當然除了艾灸法還有就是藥物貼敷臍療法,就是調製特殊藥物,貼敷在肚臍,處方由專科醫師調配,視病情分別採用酒,醋,油,生薑汁等調勻敷臍。並根據需要可局部加溫,加炙,增強藥物吸收,提高治療效果。貼敷每日一次,連續貼敷10次為一療程。

不過,中醫用藥講究辨證論治,疾病又分為寒、熱、虛、實,尤其是腹瀉,有溼熱瀉、傷食瀉、脾虛瀉等,故敷臍的藥物是不同的。因此,出現症狀後要到醫院就診,由專科醫生來診治,不能一概而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