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為什麼越來越小,失去的面積變成了什麼?

洞庭湖曾經作為雲夢澤的一部分,位於荊江南岸,湖區來水主要由長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資水、沅水和澧水“四水”構成,這些入流經過洞庭湖調蓄後由城陵磯再次匯入長江干流。洞庭湖面積一度超過6200 km

2(1825年),隨後,由於泥沙淤積和墾殖,面積減少到1949年的4350 km2。目前湖泊面積進一步縮減到2625km2。

洞庭湖為什麼越來越小,失去的面積變成了什麼?

洞庭湖區水系及面積演變

是什麼原因造成建國之後洞庭湖面積變化如此之大?

洞庭湖作為通江過水性湖泊,極易淤積來自長江巨量的泥沙,使得湖區灘地發育容易,湖盆愈來愈小,這是洞庭湖變小的主因。而灘地的發育又誘發人類去開發,如圍墾等活動,進一步加劇洞庭湖的縮小速度。

而人類把灘地變成了什麼呢?

我們先看 20世紀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2001年兩個時期,洞庭湖內湖變化情況

20世紀5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總萎縮面積737.6km2,其中轉化為魚塘的107.5km2,其餘部分650.5km2轉化為農田。而80年代初期到2001年,總萎縮面積僅37.9km2,其中轉化為魚塘達的37.0km2,其餘部分0.9km2轉化為農田.說明前期主要轉化為農田,後期則基本轉化為魚塘,換言之,前期表現為圍湖造田,後期表現為湖泊魚塘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80年代以後不再以“以糧為綱"作政策導向;內湖淺水區已被圍墾,繼續向深水區圍墾難度加大。

我們再看90年代初期到21世紀頭10年溼地變化情況

洞庭湖為什麼越來越小,失去的面積變成了什麼?

洞庭湖溼地變化

1993一2010年,洞庭湖草灘地面積增加了2.99km2,蘆葦灘地面積減少了44.09km2,林灘地面積增加了367.88km2,其中絕大部分種的是楊樹。其變化比例分別為0.40%、-5.80%和1127.51%。洞庭湖洲灘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林灘地面積的快速增加。在整個洞庭湖,林灘地面積比例由1993年的I.17%上升到2010年的14.34%,林灘地面積增加最快的區域為西洞庭湖,面積比例由1993年的1.09%上升到2010年的26.47%,平均每年增加21.64km2.

可見跨入21世紀之後,人類在洞庭湖周邊快速的造林,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擠壓了灘地面積,破環了生物多樣性和地下水環境,減弱了洞庭湖溼地功能。

洞庭湖為什麼越來越小,失去的面積變成了什麼?

洞庭湖的楊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