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典故流傳千年,但卻因為禍從口出招來殺身之禍

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和孔融讓梨是大家耳熟能詳想的故事。《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講述的就是“孔融讓梨”的典故,這個故事經過改變之後就收錄到小學的教材裡,意在培養小孩子的謙讓精神。故事的大意為:孔融4歲時,與兄長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人們問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兒,應該拿最小的。”這讓大家都誇孔融懂事,從而千古流芳。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孔融讓梨”的典故並非出自正史,而是出自唐朝高宗之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引用了《融家傳》的一則故事,也就是“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典故流傳千年,但卻因為禍從口出招來殺身之禍

孔融,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孔融讓梨的典故流傳千年,但卻因為禍從口出招來殺身之禍

孔融長大之後,很順利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當時他也是文化圈裡翹首般的人物,文人士大夫追捧的偶像。有這麼多光環縈繞在孔融的頭上,他當然像一個香餑餑一樣,受各方勢力的拉攏了。但是,作為孔子的後代,孔融是很講究忠孝之義的,雖然他明白,現在的漢室已經如同虛設了,在跟著漢獻帝也沒有什麼前途,但是,這並不是他拋棄漢獻帝的理由,漢獻帝只要當一天的皇帝,他就是漢獻帝身邊的臣子。因為漢獻帝一直都是被曹操挾持的,與其說孔融是漢獻帝的臣子,不如說他是曹操的臣子,畢竟當時把持朝政的人是曹操呀。

孔融讓梨的典故流傳千年,但卻因為禍從口出招來殺身之禍

要說曹操這個人,也是當時非常了得的一個英雄,尤其是曹操的前半生,他還是極力的維持中央的權威的,畢竟,董卓在都城,擾亂朝政的時候,是曹操第一個起兵來反抗,號召大家去殺董卓的。這一點曹操做的還是很得人心的,這一時期孔融在曹操身邊,也是盡心盡力的工作。為了幫助曹操,孔融還給曹操舉薦人才,那個叫禰衡的少年天才,就是孔融推薦給曹操,儘管禰衡很看不起曹操,還當眾把曹操給羞辱了好幾回。不過,曹操還是有容人之量的,他並沒有把禰衡給殺掉,而是把他給打發到其它人那裡去了。照這樣看下去孔融還是很想輔佐曹操的嗎,那麼為什麼曹操要殺掉孔融呢?

孔融讓梨的典故流傳千年,但卻因為禍從口出招來殺身之禍

原因是隨著曹操地位的上升,他越來越驕橫了,現在的曹操根本不把天子當回事,而是把他當成傀儡看待。這是孔融實在看不下去的地方,按照孔融的邏輯,既然北方已經被曹操平定了,作為臣子的曹操,就應該把北方的政權還給漢獻帝。可是,曹操一點還權的樣子都沒有,這讓孔融忍無可忍,於是,孔融開始用他的筆討伐曹操了,他在朝中大肆宣揚曹操有二心,不是個忠誠的臣子。這時候曹操正想去南征劉表呢,孔融在他的後方宣傳這些不利於他的言論,對他的名聲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曹操就有殺了孔融的心思了。可是,孔融畢竟是個名人呀,若是殺了他,那自己還不被世人給罵死呀。曹操想來想去,要殺孔融並不是不可以,但是,要給他安插一個不忠不孝的罪名,只要讓他背上這個罪名,殺了他,就沒有人同情他了。

孔融讓梨的典故流傳千年,但卻因為禍從口出招來殺身之禍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何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父親對於兒子(或說父子之間)又有什麼親情可言?歸根到底不過情慾發作的一種本能罷了.兒子同母親同樣來講又有什麼感情了?就如同放在瓶子中的一個東西,出來後就分離了,沒有任何關係了”

孔融讓梨的典故流傳千年,但卻因為禍從口出招來殺身之禍

這個在古代倡導孝道的社會前提下,可謂是大逆不道的言論。當時這句話一出,社會上有識之士紛紛指責他,說他是石頭裡面蹦出來的,天生無父無母。就是這一番言論被曹操抓到,曹操說孔融不忠不孝,然後把他給殺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