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1.11之中山大學成立

在94年前的今天,1924年11月11日 (農曆十月十五),中山大學成立。

興辦“廣大”

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廣州,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發源地。但直至1923年,廣東全省的學校還寥若晨星,僅有嶺南大學、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公立法科大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公立醫科專門學校等幾所高等學校,顯然廣東的教育事業不能適應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的需要。基於此,翌年(1924年)初,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校: 1924年1月24日(距今94年)籌辦的黃埔軍校,以及2月4日頒佈兩道大元帥令著手籌辦的國立廣東大學。

歷史上的今天11.11之中山大學成立

其中,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的資源被成功優化整合,形成一個整體——國立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從此開始在中國的教育史和教育格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產生著重大影響。

在中山先生的關懷和指導下,國立廣東大學建校之初雖然諸事紛繁,但各項工作開展得井然有序。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在1924年6月21日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和學生畢業典禮時,他委託總參議胡漢民代表大元帥在會上宣讀了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峰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

1924年11月11日國力廣東大學舉行了隆重的成立典禮大會。但因為中山先生要於11月13日離粵北上,公務相當繁忙,無法脫身在臨大會,他便將儒家經典《中庸》第二十章中講述儒家求知行事方法的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錄下來,手書國立廣東大學成立訓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並委託廣東省長鬍漢民代表他致訓詞。這是中山先生給其創辦的廣東大學留下的最後遺訓,他的教育理念濃縮在這句訓詞中,80餘年來成為廣東大學(中山大學)所遵循的校訓,也是其靈魂所在。

歷史上的今天11.11之中山大學成立

籌辦過程

1924年2月鄒魯接管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兩校之後,即於當月24日召集三校學生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舉行大會,會上宣佈籌建國立廣東大學,並報告了籌備經過和進行計劃等。3月3日,廣東大學召開首次籌備會議,著重討論並通過了國立廣東大學籌備處組織大綱。為保證籌備工作的開展和國立廣東大學的順利開辦,孫中山親自動手籌措資金。廣東大學的經費運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1924年5月12日,廣東省教育會、廣東全省商會聯合會、廣東總善堂總所、廣東學生聯合總會、廣東總工會、留東同學會、國立廣東大學經費運動學生委員會聯合發表《請爭廣東關餘及歐美各國退回庚子賠款為廣東大學經費宣言書》。1925年7月,又有廣東公醫大學併入國立廣東大學。

根據籌備處組織大綱,籌備主任鄒魯多方函聘籌備委員,成立籌備處,最後聘定廖仲皚、胡漢民、汪精衛、伍朝樞、馬君武、孫科、許崇清、蔣夢麟、李守常(李大釗)、石瑛、胡適、王星拱、王世傑、周覽(周鍍生)、皮宗石、郭秉文、吳稚揮、李石曾、易寅村、楊庶堪、陳樹人、熊希齡、範源辣、顧孟餘、任鴻雋、楊給(楊杏佛)、胡敦復、黃昌谷、關恩助、程天固、徐甘棠、樑龍、何春帆、陳耀祖、鄧植儀35人為籌備委員。

接管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和廣東法科大學之後,根據籌備處組織大綱和各校的實際情況,學校將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改為文科和理科,將廣東法科大學改為法科,將廣東農業專門學校改為農科;另設預科和工科,並設立6個特科委員會,以研究籌劃各科的課程內容和所需的設備。

鄒魯任籌備主任之後,積極聘請國內外飽學之士來校做教授。到1924年7月,所聘定海內外名人有:張真如(英美兩國哲學博士)、費鴻年(生物)、謝無量(國學)、 周鯉生、皮宗石(理科)、許崇清(教育)、周佛海(經濟)、蕭誠、王雪艇、黃國華、樑龍、馬洪煥等。

在制度、師資、經費、生源等諸種辦學要素皆齊備之後,國立廣東大學定於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課。當時,學校並沒有舉行開學典禮與成立典禮。9月30日,學校舉行了第二次校務會議,會上議決了此事,決定組織籌備會議,選擇日子補行成立典禮。後又經校務會議複議,將開學典禮及成立典禮日定於1924年11月11日這一日,也就成為國立廣東大學的校慶日。

歷史上的今天11.11之中山大學成立

廣大”初期

國立廣東大學建校初期,文科分設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史學、哲學、教育學五系和高師的文史、英語、社會三部;理科分設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五系和高師之數理化、博物二部;法科分設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三系;農科分設農藝學、林學、農藝化學三系和農業專門部;醫科不分系,附設第一、第二醫院及護士學校;預科分設文、理、法、農、醫五組,另附屬初級師範及中小學,全部依據西方新學制辦理;各科設學長、預科及附校設主任,分別辦理教務;設秘書處、會計處、圖書館,分別辦理校務、組織校務會議,以評議、籌劃重要校務;設工科籌備委員會,擬增辦工科,並設法國里昂大學海外部,遣派留法學生。

國立廣東大學第一次招考預科生的情勢良好。全國各地報名者共有1260人,經過初試和複試之後,最後錄取372人。儘管錄報人數之比較小,但學校實際上也還未完成 招生計劃, 372名錄取人數不到招生計劃520名的五分之四。可見,國立廣東大學的預科生招考重質不重量。據1924年下學期統計,廣東大學有本科生764人,預科生532 人,附屬師範、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學生1228人,全校學生共2524人。

辦學伊始,學校領導即大力延攬各方人才,翻開校史所錄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教師名單,真是名師薈萃。其中有許多名家是引領風騷,在其所從事研究的學術領域中是頂尖的人物,他們在校期間或長或短,其學術個性、學者風範和治學方法、態度,已凝聚成為文化積澱,成為中山大學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山大學學者之間,儘管觀點不盡相同,亦彼此互相尊重,以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保持嚴謹的治學態度為職志。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標舉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反映了“五四”以後民主與科學的訴求,成為尊重學術個性、思想自由的一面旗幟。併入廣東大學之前,原來學校就擁有一批學有所成、頗有名望的教授和專家。如理科的鄧植儀、丁穎、沈鵬飛、侯過、利寅等。為調整和充實師資隊伍,學校陸續聘請來不少學有專長的著名學者,如文科的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穆木天、鄭伯奇、馮友蘭、周佛海、陳啟修、陳鍾凡等;理科的何衍珞、張雲、陳可忠、陳宗南、王若怡、黎國昌、費鴻年、黃賓等。他們給學校帶來了新的教學與研究的風氣。

歷史上的今天11.11之中山大學成立

為培養革命和科學文化人才,中山先生以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名義於1924年2月4日發佈了“著將國立高等師範、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改為國立廣東大學”和“派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籌備主任”的兩道命令。

內容源自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