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到底是哪一句!


《一句頂一萬句》?到底是哪一句!

前些日子作家劉震雲因為手機的問題被推上輿論浪潮的風口之上,批判與肯定兼而有之;也因輿論的譁然我才第一次間接地接觸到他和他的作品。

他的作品《一句頂一萬句》因為肯定和讚譽之詞頗盛所以就買來先讀。

這部作品講述的是楊百順平凡而坎坷的一生:出生在以做豆腐為生計的普通農民家裡,但是喜歡喊喪而不喜歡做豆腐,後來因為丟羊而被迫離家出走跟著一位單身的曾老師傅十里八鄉去替別人殺豬,後來又因為種種原因做過染布坊的工人,破過竹子挑過水,替縣長種過菜,蒸過饅頭也販過蔥,最後由小地方楊家莊到延津縣城再到陝西的坎坷歷程和不幸遭遇。

這部作品被譽為中國版的《百年孤獨》。作品本身講的便是人因為不自知的孤獨而尋求解脫的追逐歷程。因此這樣的評價也是很客觀的,但儘管如此,依然覺得有很多令人疑惑的地方。

其一,故事發展變化的邏輯設計過於牽強。

它的邏輯結構似乎有些王小波的小說《紅拂夜奔》的故事的邏輯特點——誇張、反常。王朔的小說《頑主》中頒獎的那段也是運用了誇張和反常的表達,作為一部實實在在的“寫實”小說,《一句頂一萬句》的主人公楊百順思想意識指導下的行為方式顯得生硬而恍惚。前半部小說的情節發展很多都是在這種反常人的邏輯引導之下,比如他爹老楊同他的單向朋友老馬之間異乎常人的相處模式以及楊百順在變成吳摩西之後將自己的繼女巧玲“強行丟失”的過程。

或許如《紅拂夜奔》和《頑主》,小說主要表現的是其思想深度,至於浮於表面的故事情節發展的邏輯是否嚴謹可能並沒有被看得特別重要。

其二,文中很多繁複糾纏的句子,很囉嗦,讓人不能不產生一種為了稿費故意糾纏著擴充篇幅的想法。

比如文中涉及到人物關係介紹時用了太多的句式不厭其煩的反覆來說。其實本來用一句話就能說清楚,讀者也不會因此而弄不清人物關係,倒是讓人覺得囉嗦,倒真不如序中所評價的那般語言洗練。

《一句頂一萬句》?到底是哪一句!

這部小說所要表達的關於“孤獨”的永恆話題主要通過夫妻之間關係的疏遠來表現的更加明顯和強烈,同時也表現出了人對於擺脫“孤獨”而能做出的巨大犧牲。當然了,所有“孤獨”的界定在作品中都是基於一個人同另一個人是否能“說的來話”。而現實世界裡“話不投機半句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整部作品因此而將人的“孤獨”狀態徹底放大了,也是作品能夠呈現出思想性的關鍵所在。

剛開始讀這部作品的時候潛意思裡我一邊讀一邊在找那“一句頂一萬句”的話,但後面也才明白那隻不過是心有靈犀的兩個人隨便的不能再隨便的一句話而已,甚至這句話都可以不存在。

除此之外當讀到作品結尾部分的時候,我便似牛愛國一般非常迫切的想知道曹青娥(改名之後的巧玲)同羅安江(代表羅長禮。羅長禮是楊百順最後改的名字)互相到底想要問的問題是什麼,又想得到什麼樣的答案。不過最後我依然如牛愛國一般沒有為心中的疑慮尋求到答案,幾番的長途跋涉下來終是一場徒勞。

但其實是找到了,便是那些因疑惑和不甘而促成的永恆的孤獨!

喜歡文章可以搜獲關注微信公眾號【不懂青衫】。

《一句頂一萬句》?到底是哪一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