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到底是哪一句!


《一句顶一万句》?到底是哪一句!

前些日子作家刘震云因为手机的问题被推上舆论浪潮的风口之上,批判与肯定兼而有之;也因舆论的哗然我才第一次间接地接触到他和他的作品。

他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因为肯定和赞誉之词颇盛所以就买来先读。

这部作品讲述的是杨百顺平凡而坎坷的一生:出生在以做豆腐为生计的普通农民家里,但是喜欢喊丧而不喜欢做豆腐,后来因为丢羊而被迫离家出走跟着一位单身的曾老师傅十里八乡去替别人杀猪,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做过染布坊的工人,破过竹子挑过水,替县长种过菜,蒸过馒头也贩过葱,最后由小地方杨家庄到延津县城再到陕西的坎坷历程和不幸遭遇。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作品本身讲的便是人因为不自知的孤独而寻求解脱的追逐历程。因此这样的评价也是很客观的,但尽管如此,依然觉得有很多令人疑惑的地方。

其一,故事发展变化的逻辑设计过于牵强。

它的逻辑结构似乎有些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的故事的逻辑特点——夸张、反常。王朔的小说《顽主》中颁奖的那段也是运用了夸张和反常的表达,作为一部实实在在的“写实”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主人公杨百顺思想意识指导下的行为方式显得生硬而恍惚。前半部小说的情节发展很多都是在这种反常人的逻辑引导之下,比如他爹老杨同他的单向朋友老马之间异乎常人的相处模式以及杨百顺在变成吴摩西之后将自己的继女巧玲“强行丢失”的过程。

或许如《红拂夜奔》和《顽主》,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其思想深度,至于浮于表面的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是否严谨可能并没有被看得特别重要。

其二,文中很多繁复纠缠的句子,很啰嗦,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种为了稿费故意纠缠着扩充篇幅的想法。

比如文中涉及到人物关系介绍时用了太多的句式不厌其烦的反复来说。其实本来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读者也不会因此而弄不清人物关系,倒是让人觉得啰嗦,倒真不如序中所评价的那般语言洗练。

《一句顶一万句》?到底是哪一句!

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关于“孤独”的永恒话题主要通过夫妻之间关系的疏远来表现的更加明显和强烈,同时也表现出了人对于摆脱“孤独”而能做出的巨大牺牲。当然了,所有“孤独”的界定在作品中都是基于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是否能“说的来话”。而现实世界里“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整部作品因此而将人的“孤独”状态彻底放大了,也是作品能够呈现出思想性的关键所在。

刚开始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潜意思里我一边读一边在找那“一句顶一万句”的话,但后面也才明白那只不过是心有灵犀的两个人随便的不能再随便的一句话而已,甚至这句话都可以不存在。

除此之外当读到作品结尾部分的时候,我便似牛爱国一般非常迫切的想知道曹青娥(改名之后的巧玲)同罗安江(代表罗长礼。罗长礼是杨百顺最后改的名字)互相到底想要问的问题是什么,又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不过最后我依然如牛爱国一般没有为心中的疑虑寻求到答案,几番的长途跋涉下来终是一场徒劳。

但其实是找到了,便是那些因疑惑和不甘而促成的永恒的孤独!

喜欢文章可以搜获关注微信公众号【不懂青衫】。

《一句顶一万句》?到底是哪一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