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团重组引发深交所31问:转型变革路长且艰险

TCL集团重组引发深交所31问:转型变革路长且艰险

当李东生决定给TCL集团来一场“大规模手术”时,一定想到了诸多阻力。尽管酝酿两年才真正启动,但是TCL的这次重组仍然在一开始就困难重重,甚至让不少人怀疑最终的结果“将很难让各方满意”。

12月7号晚,TCL集团发布“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重组方案:以47.6亿元出售智能终端业务群及相关业务和资产。其中包括电子、通讯和家电业务板块。这一资本迷局不但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亦成为监管部门的焦点。近日,深交所向TCL集团发出重组问询函,以连环31问对“本次交易是否有利于维护上市公司的利益”提出质疑。

在深交所对TCL集团的重组问询中,包含的问题有出售资产必要性、交易支付安排,标的评估定价,标的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商标使用、资金拆借、关联担保等诸多问题。因为上市公司出售资产常有,但类似TCL集团出售盈利资产致使营收减半却不常见。

在当前TCL集团的业务中,如果剥离上述业务,主要就是半导体显示及材料华星光电及新兴的还在发展中的金融业务。在重组报告书中,TCL将目的定位于“进一步聚焦资源用以提高华星光电的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做强和做深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产业链,并在核心、高端及基础信息电子器件领域中寻找相关业务的整合及拓展机会。”

不过这也成为深交所问询的焦点之一,毕竟从2017年集团的营收来看,本次出售的9个资产背后的家电消费电子业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超过一半;而从上半年公司报告中,华星光电收入同比下降。所以出售资产有可能导致公司经营波动,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利益维护。

对于在资本市场长期处于“低价股、低市值、低估值”的TCL集团来说,特别是在面对液晶面板向OLED面板换代关键期的华星光电,要想获得更多持续性的融资能力,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毕竟在LCD迎来收获期的华星光电,在面对争夺OLED迭代的时代后,必然需要“钱”来应对市场的跌宕多变。

另一方面,对于一直只求“产量规模”“只大不强”的TCL家电业务,也需要作出一些改变,从而找到转型的新动力。在2014年首次跻身中国家电“千亿俱乐部”之后,TCL集团营收规模在“千亿门槛”徘徊多年,一直未找到突破。更为糟糕的是,TCL甚至陷入了一种“规模为王”的歧路,全面开放代工,还发明了一个新名词“产销量”,导致盈利能力低下。

但外界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将不赚钱的家电业务剥离寻求转型,为华星光电加码资本获得持续动力,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在新旧业务、规模和利润之间找到新平衡点,仍然是极大的考验。仅从深交所的发问来看,除了必要性、评估定价,对于将引发的商标以及关联的后遗症问题也有一箩筐。

作为曾经的地方国企,后来成功踏上最后一轮国企MBO收购的”班车“,从而让TCL集团成为以李东生为首的管理层主导的股份公司,TCL集团是中国电子工业的一面旗帜。如今,从集团整体上市到终端业务剥离,谋求向半导体产业的转型,可以说方向清晰,但道路注定艰险。

在此次李东生”志在必得”的集团战略转型背后,则是终端业务发展几十年来,核心主业电视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尴尬,虽然数量上通过OEM、ODM实现了快速扩张,但是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上却仍中低端阵营;阶段性引爆的冰洗、空调等业务,虽然也在模仿、借鉴彩电模式,但却面临着“既不大也不强”的困局。

不过,箭已在弦上,TCL集团的这场“瘦身式”革命已经掀开了轰轰烈烈的序幕,无论最终能否成功,只要做了就无怨无悔。但是,对于众多跟随并陪伴了TCL集团多年的中小股民来说,如何实现利益的共享与共赢?则是李东生们必须要考虑到的。

====

智家电(ijiadian):智能互联网时代家电新媒体,关注互联网智能化拐点时代的家电产业转型进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