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團重組引發深交所31問:轉型變革路長且艱險

TCL集團重組引發深交所31問:轉型變革路長且艱險

當李東生決定給TCL集團來一場“大規模手術”時,一定想到了諸多阻力。儘管醞釀兩年才真正啟動,但是TCL的這次重組仍然在一開始就困難重重,甚至讓不少人懷疑最終的結果“將很難讓各方滿意”。

12月7號晚,TCL集團發佈“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重組方案:以47.6億元出售智能終端業務群及相關業務和資產。其中包括電子、通訊和家電業務板塊。這一資本迷局不但引發市場的高度關注,亦成為監管部門的焦點。近日,深交所向TCL集團發出重組問詢函,以連環31問對“本次交易是否有利於維護上市公司的利益”提出質疑。

在深交所對TCL集團的重組問詢中,包含的問題有出售資產必要性、交易支付安排,標的評估定價,標的公司與上市公司之間商標使用、資金拆借、關聯擔保等諸多問題。因為上市公司出售資產常有,但類似TCL集團出售盈利資產致使營收減半卻不常見。

在當前TCL集團的業務中,如果剝離上述業務,主要就是半導體顯示及材料華星光電及新興的還在發展中的金融業務。在重組報告書中,TCL將目的定位於“進一步聚焦資源用以提高華星光電的產業規模和市場競爭力,做強和做深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鏈,並在核心、高端及基礎信息電子器件領域中尋找相關業務的整合及拓展機會。”

不過這也成為深交所問詢的焦點之一,畢竟從2017年集團的營收來看,本次出售的9個資產背後的家電消費電子業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超過一半;而從上半年公司報告中,華星光電收入同比下降。所以出售資產有可能導致公司經營波動,不利於上市公司的利益維護。

對於在資本市場長期處於“低價股、低市值、低估值”的TCL集團來說,特別是在面對液晶面板向OLED面板換代關鍵期的華星光電,要想獲得更多持續性的融資能力,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畢竟在LCD迎來收穫期的華星光電,在面對爭奪OLED迭代的時代後,必然需要“錢”來應對市場的跌宕多變。

另一方面,對於一直只求“產量規模”“只大不強”的TCL家電業務,也需要作出一些改變,從而找到轉型的新動力。在2014年首次躋身中國家電“千億俱樂部”之後,TCL集團營收規模在“千億門檻”徘徊多年,一直未找到突破。更為糟糕的是,TCL甚至陷入了一種“規模為王”的歧路,全面開放代工,還發明瞭一個新名詞“產銷量”,導致盈利能力低下。

但外界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將不賺錢的家電業務剝離尋求轉型,為華星光電加碼資本獲得持續動力,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如何在新舊業務、規模和利潤之間找到新平衡點,仍然是極大的考驗。僅從深交所的發問來看,除了必要性、評估定價,對於將引發的商標以及關聯的後遺症問題也有一籮筐。

作為曾經的地方國企,後來成功踏上最後一輪國企MBO收購的”班車“,從而讓TCL集團成為以李東生為首的管理層主導的股份公司,TCL集團是中國電子工業的一面旗幟。如今,從集團整體上市到終端業務剝離,謀求向半導體產業的轉型,可以說方向清晰,但道路註定艱險。

在此次李東生”志在必得”的集團戰略轉型背後,則是終端業務發展幾十年來,核心主業電視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尷尬,雖然數量上通過OEM、ODM實現了快速擴張,但是在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上卻仍中低端陣營;階段性引爆的冰洗、空調等業務,雖然也在模仿、借鑑彩電模式,但卻面臨著“既不大也不強”的困局。

不過,箭已在弦上,TCL集團的這場“瘦身式”革命已經掀開了轟轟烈烈的序幕,無論最終能否成功,只要做了就無怨無悔。但是,對於眾多跟隨並陪伴了TCL集團多年的中小股民來說,如何實現利益的共享與共贏?則是李東生們必須要考慮到的。

====

智家電(ijiadian):智能互聯網時代家電新媒體,關注互聯網智能化拐點時代的家電產業轉型進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