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线上平台+线下实体,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美

一条首次“杀入”线下,在上海3家商场同时开出了3家实体店,开启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之路。一条创始人徐沪生曾说过:

“一条的生活集合店,把中国和日本这方面大概50年的差距,缩短了10年。”那么,这样的底气是从何而来?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首先,“一条”瞄准的是优质用户、中产阶级,而线上几乎都是大众化的平台或娱乐内容的聚合平台,缺乏高端用户聚集的平台;与之相反,线下的购物中心是中产人群最大的流量入口,换句话说,品牌能够直达潜在客户。

而且,线下精准获客成本更低:只需通过折扣、新人券等优惠方式,就能将mall筛选出的潜在客户导流至小程序、APP上,与线上“大海捞针”相比,这样获取的客户无疑复购率和转化率亦会更高。

从互联网公司的角度来看,一条的线下门店既能实现导流、刺激线上业务增长,还能实现自身的盈利,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美。但是对于从未“涉足”过实体店的一条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最大的挑战:我们从来没有开过店

对于开店经验几乎为零的“一条”来说,他们要开店,从选址、设计、施工、陈列、库存管理、店员招聘培训,都要从头学起。徐沪生也说:“归零,就是不要过度依赖过去的优势。我们开始做电商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平台,而不是什么自媒体电商。对于我个人来说,技术问题、产品问题,都是我从来没有碰到的。今天,线下店的生意怎么做,也是团队没有经验的,当然要归零、学习。”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内容公司转型做电商、做实体、甚至做新零售,并不是让做内容的人学着去卖货,而是要组建专业的电商团队、运营团队以及技术团队。

1.一条逃不开的困局:线上获客成本高,粉丝增长被放缓

据悉,过去一段时间,虽然“一条”新媒体阅读量有明显上升,但是粉丝数却没有太大变化,基本持平,进入了新的平台期。随着线上流量趋于饱和,包括一条以内的以电商收入为主的公司正在面对着共同的“困局”:哪怕粉丝复购率再高,若客户基数无法不断扩展和突破,公司业务发展将会逐渐进入瓶颈期,毕竟消费频率有限。

而“困局”的另一面,是越来越高的获客成本:线上流量越来越贵,已经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共识。投入几亿的推广费用,或许能收获百来万的用户,但他们却未必是精准的。

2.一条线下店的价值:既要能获客,还要能赚钱

正如某些品牌开出高端旗舰店,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

一条线下店的商业价值,则是将获客放在首位。与“砸钱”推广相比,线下门店是另一个更为高效的流量池入口,而且还是精准的,因为购物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客群筛选器。据悉,未来一条将计划开出100家直营线下店,进入中国二三线城市人流量巨大的中高端购物中心。那么,门店本身就必须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最大的看点:用内容驱动零售的新模式

1.创新模式有亮点:用“内容”串起线上线下

抛开自媒体的属性,我们单独从新零售的角度来看待的话,一条进军线下,是为了线上线下的打通。线下的用户,只要在店里体验了一条的商品,扫了小程序,或者下载了App,就可以变成他们线上的用户,在家里高频地下单。

一条也会把自己的几千万用户,往线下导流,同时把一条的内容(比如讲座、展览)搬到线下去。当然,这也是商场最欢迎的。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有了线下空间,一条的内容团队,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内容团队做不了电商,但是他们手里有上千个名人、设计师、职人、作家、艺术家的资源,一旦放到线下,把它们变成展览、专题,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优势。

2.门店体验有亮点:三大特色“秒杀”传统门店

海量文案和内容,代替传统“导购员”

线上,一条对于商品的品牌故事、功能详情等,已经形成了规模的成熟文案和内容。而在一条的线下门店里,每个商品旁都有二维码,消费者可以扫描二维码,链接到这些海量文案,自主完成“商品解释”过程。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与传统门店由导购进行解说相比,这样的商品了解更为深入和客观,而且还能进行多次传播;另一方面,与纯粹的线上文案转化相比,实体店能实现【实物—了解—详情—无地域差异购买】的购物体验,消费门槛更低、传播效率更高。

自媒体式的“品牌极致解说”

对于陌生事物的了解,人们习惯以对标和比喻的方式去认识。而自媒体则将这一技巧发挥到极致。集合店都面对着一个共同难题:店内产品品牌五花八门,如何快速让消费者建立品牌认知?而在这一方面,已经生产了几万篇微信内容的一条显然驾轻就熟。通过自媒体式,故事性的方式,用类似“标题”的角度,迅速为消费者搭建产品轮廓,如告诉客户,她眼前这瓶陌生的香水,是肯尼迪最爱的。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在生活馆里开讲座、搞活动,成为“客流收割机”

一条最不缺的就是内容。不但手里有3500万粉丝,另一端还掌握着优质内容的资源,将这些资源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导流至线下,也能迅速为线下门店建立品牌壁垒。这些资源对于购物中心来说,同样是客流“收割机”。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最大的争议:做内容的来开店,够专业吗?

1.在精准获客上:线上线下吸引的完全是两拨人?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今天的客人和过去的客人,有什么不同?其实,这是“一条”开设实体店首先就要思考的问题:线上平台的千万级受众,从免费看你的视频,到掏钱买你的产品,是基于对内容的认可以及电商平台的消费便利性。对于那么仅有的三家实体店来说,门店获客很大程度上,需要开发自身的获客引流能力,但门店的进店人群,并非都一定是一条的媒体受众,在线上增粉已显疲态之时,线下的获客将成为首先要攻克的难题。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2.在门店人效上:缺少现场的关系经营,人效怎么起得来?

在笔者实地探店的过程中,感受到“一条”的门店氛围,相对是自由轻松的,店员不会上前主动询问你的需求,完全凭借顾客自己对产品的喜好,结合上面我们说到的三种独特的产品演绎方式,来进行互动。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那么问题来了,客人可以自己了解每个商品的故事、功能、是否适合自己,再决定是否购买。甚至扫码之后,可以回家去再慢慢品读,在家里下单。但这中间似乎缺少了店员现场与顾客的关系经营环节,如此一来,店员是否就成了店内整理货品与收银的“机器人”,三家门店每家平均有8-9名店员,在当下已经从“多人到无人”的人效时代,一条门店的人效提升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3.在商品品效上:从选题到选品,若无需求链,怎么精准卖?

从选题到选品,“一条”坚持自己有的是“审美能力”。不过,内容团队做的是选题,零售团队做的是选品,背后是不同的标准。线下空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10万件商品都摆出来,那么筛选的标准是什么?

一条选品主要有几条标准:1.颜值高,有设计感。2.品质最好。3.性价比高。4.日用。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这一点上,一条与小米、名创优品是有共通之处,但根本的差异在于,名创优品是以顾客为中心,以需求倒推资源配置,既能有效消灭库存,又成功重构了供应链的品效。一条门店的商品,故事性很足,但在需求端上,可以考虑从传统的供应链升级为需求链,将产品对消费需求的满足置于产品价值链条的首位,倒逼生产,不仅是打破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边界,更需要重塑实体产品与虚拟服务之间的边界,最终从售卖一件“产品”到提供生活的“解决方案”,为顾客创造更好的生活。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4.在场景坪效上:大面积+高租金,一条的坪效从哪里来?

当前“一条”开设的三家门店都是位于shoppingmall中的大店,租金不菲。在同等面积段位上的小米之家,门店平均也在200平方米左右,坪效达27万元一年。目前小米将单店成本控制在7%以内,包括总部在内成本则在9%,这意味着100元的产品,小米只要售价109元就能实现打平。

“不务正业”冒险杀入线下,一条实体店能活多久?

随着“屏化时代”的来临,一切的场景都在屏化,重构零售实验室(RRL)提出的重构场,其终极目标不仅是去边界的消费场景,更是无处不在的商业场景。场景升级的终极奥义,在于消费体验提升的同时,让场景无孔不入的走进消费者生活,让品牌与商品触达到各个匹配的生活场景中去,实现“处处是场景,万物皆零售”。

“一条”给传统零售的启示:学会重视内容建设,人货场重构也不能落下

但是对于从未“涉足”过实体店的一条来说,前路的挑战还会有很多,对于自媒体进军线下实体零售来说,“一条”对于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已经给许多传统零售人上了宝贵的一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