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武士道,為國家唾罵君主,為名譽犧牲生命,一死以揚國威

我國兵書的祖師爺——春秋最強戰神先軫

崤之戰,晉軍統帥先軫大敗秦軍,圍殲其三萬大軍,威震天下。戰爭完畢後,先軫便將秦軍統帥孟明視等三人獻俘給晉襄公。一身黑色喪服的晉襄公受俘後,便在先軫等晉文公時代的宿將們簇擁下,挾大勝之姿,神情肅然地將文公正式下葬,這一刻的晉國,悲哀中透出蠻橫,悲痛中暴露威勢,幾乎酷斃了。


崤山一戰打得儘管不寬厚,卻美麗之極,先軫不免有些飄飄然,因此也忘卻了一個最重要的為臣之道——低調。

中國最早武士道,為國家唾罵君主,為名譽犧牲生命,一死以揚國威

要知道,先軫雖是功高蓋世,但另一面也是功高蓋主。他的功勞越大,他的境況也越風險,在這個靈敏時間,他應該更應該留意自己的言行才對。惋惜,他的激動與熱血終究完全的害了他,讓晉國這一顆最燦爛的將星,在其人生的最高點,遽然隕落。

工作的引發點,就是秦國三帥的處置。

本來,年青的晉襄公犯了婦人之仁,居然在自己繼母秦女文嬴的勸說下把先軫十分困難抓來的秦國三帥給放了!

先軫正在家裡吃飯,傳聞三帥已被開釋,心裡那個氣呀,他把嘴巴里的肉往地上一吐,怒氣衝衝,直闖宮門,責問襄公正:“秦囚安在!”

襄公一點點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還笑著說:“母夫人請放歸於秦,寡人已從之矣。”

先軫氣急敗壞,竟當著襄公的面朝席上吐了一口唾沫,跺腳怒道:“哚!孺子不知事如此!武夫含辛茹苦,方獲此囚,乃壞於婦人之片言耶?放虎歸山,異日悔之晚矣!”

先軫的這個行為真的是失禮了,不光叱罵國君,還不講衛生吐口水(這個就是所謂的咒罵了!),幾乎沒把大老闆放在眼裡。你功勞雖大,卻也是個臣子,臣子朝國君吐口水,在後世放在哪都是個死罪。

晉襄公捱了先軫的唾沫,卻也不敢發火,只得派人去追秦國三帥,成果仍是沒追到。導致後來秦穆公與三帥同心協力奮發圖強,擴軍備戰厲兵秣馬,總算在三年後濟河焚舟,打敗晉軍,在崤山祭拜陣亡將士,算是報仇雪了恨。

中國最早武士道,為國家唾罵君主,為名譽犧牲生命,一死以揚國威

圖:秦穆公三用敗將,總算打敗晉國

這件事兒就這麼過去了,襄公究竟自己有錯,所以也沒有多加追查,但是很顯然,他與先軫之間和諧的君臣聯繫算是完全掰了。過了沒多久,先軫反思自己的言行,也不禁有些後悔,自己的的確太激動太無禮了,激動是魔鬼啊!

所以,正直的先軫自動自責,辭去了元帥職務,為自己的莽撞行為買單。

但是,特性固執的先軫接受不住這種落差,他就像莫泊桑小說《項圈》中的瑪蒂爾德夫人相同,失去了自己最寶貴的項圈,就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他覺得這樣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不如先下死為強,為自己光芒的終身留下一個最完美的句點,所以,便有了如下一幕:

四個月後,晉國與另一支“蠻夷”白狄(犬戎別族,散居在黃河西岸)開戰。先軫的戎行又一次大獲全勝,晉國的將壇新秀郤缺還俘虜了白翟的國君。眼看勝利在望,先軫俄然脫下頭盔與盔甲,唆使單車衝入狄軍,來往馳驟,瞬間搏殺了數十名狄軍戰士,勇不可當。

中國最早武士道,為國家唾罵君主,為名譽犧牲生命,一死以揚國威

狄人大驚,急速命令放箭,很多支利箭劃破前史的天空,將先軫和他的御者、車右都射成了刺蝟。

中國最早武士道,為國家唾罵君主,為名譽犧牲生命,一死以揚國威

先軫身中數十箭,仍驍勇若神,他大喝一聲,目眥盡裂,引弓狂射,又連中數位狄將,狄人大驚,紛繁撤退。先軫遂又撿起車右的戰戈,跳下戰車,衝上前去狂舞戰戈,又將數名狄將砍倒,終因流血過多不支倒地,仰天大呼:“為將者當死於戰陣,豈不快哉!”然後癱倒在地,力竭而死。

戰場上一片幽靜,只要蕭蕭兮的風孤獨的吹著,捲起漫天沙塵。

中國最早武士道,為國家唾罵君主,為名譽犧牲生命,一死以揚國威

終究,先軫用世界上最壯烈的自殺式攻擊完畢了自己的生命。

作為一個將軍,他要死也要挑選戰死疆場這個最榮耀最有莊嚴的死法。

之後,白狄人敬重於先軫的忠勇,所以將他的頭顱和一封遺書必恭必敬的送回了兵營,只見他的頭顱面色光潤,怒目直視,就如未死一般。而那封遺書中竟赫然寫道:“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

晉襄公豁然醒悟,懊悔不已,遂馬上封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為中軍將,算是給先家一點補償。

中國最早武士道,為國家唾罵君主,為名譽犧牲生命,一死以揚國威

圖:今陝西沁縣伏牛山先軫廟,廟雖已殘缺,香火蕭瑟,但規制尚在

有人說,先軫譎而無禮,且只因開罪國君就惶惶不可終日,最終竟用死來躲避全部,是奴性作祟,是膽小鬼行徑。

這個觀念我不大認同。至少在明清曾經,我國人仍是沒有奴性基因的,特別是兩千年前的春秋時期,所謂諸侯與卿大夫,只不過是大宗與小宗的聯繫,代表一種政治從屬,根本不用奴顏卑膝。

所以,也有人說,先軫有功必自矜,有過必自懲,他最終為了莊嚴而死,是勇者的模範,是壯烈的涅磐。

持第二種觀念的代表人物就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家梁啟超,他認為先軫是我國武士道精力的模範:一個真實的武士,當“長輩”的行為有損於國家大計時,就應該勇於“犯上”。哪怕是君主犯錯,該咒罵就要咒罵,該“抗責”就要“抗責”,這是其“愛國之熱忱”使然。而事過之後,先軫自覺其“失禮”有損其個人聲譽,所以“不願自寬”而“以身殉之”,這是其“自愛之熱忱”使然。一個真實的武士,應聲譽高於全部,只要自己的聲譽有一絲一毫遭到汙染,則“刻不能忍”,寧肯犧牲生命以恢復聲譽。儘管如此,先軫卻不願妄殺人,亦不願妄自殺。由於殺人為“亂暴”,自殺為“志行單薄”,所以他有必要等候“國有戰事”,而首先陷敵陣,一死以揚國威。如此之武士道,是為“大勇”,是為“百世之師”!

中國最早武士道,為國家唾罵君主,為名譽犧牲生命,一死以揚國威

當然,梁先生的觀念也稍顯偏頗。隱忍就功名與大方赴鬼域,究竟哪一個才是大丈夫,此千古難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其實,事實上,先軫之所以要挑選如此壯烈的逝世方法,不僅僅為了莊嚴與聲譽,也是一個先行者必定的悲慘劇。究竟,先軫這種詭譎詐謀的軍事理念,在其時仍是不為群眾所接受的,所以城濮之戰有狐偃爭功勞,崤之戰又有欒枝唱反調,這世上從沒有一個戰神,在戰勝之餘還會接受這麼大的壓力與譴責,這就是先軫作為兵家先行者所有必要支付的全部。所以他也才需要用這種決絕的最終的武士道,證明自己的忠勇,證明自己仍是一個真實的巨大的武士!

不再剖析了,越剖析越亂,我僅僅覺得,天下無敵的一代戰神先軫,挑選如此決絕的方法完畢了自己的生命,真實令人慨嘆讚賞。總結他的終身,只要熱血二字,成也熱血,敗也熱血,就連自殺,都要讓熱血灑滿疆場,嗚呼,壯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