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來了



關注股市的寶寶,近段時間應該聽說了,上市公司商譽雷連環炸。

爆雷一時爽,一直爆雷一直爽。

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來了


它就像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股民們紛紛洗乾淨脖子,等候發落。

那商譽是個什麼鬼?

所謂商譽,不是字面理解的商業名譽、信譽,而是一個財務科目,它是公司溢價收購形成的。

比如我開了一個遊戲公司,每年能賺1000萬,這時候A公司想收購我,可以,一口價一個億。

但經過會計核算,我的遊戲公司淨資產少的可憐,一個人,一臺電腦,一張辦公桌,一個商標,滿打滿算值個10萬塊。

那如果A公司願意花一個億收購我這家公司的話,就會產生9990萬的商譽。

也就是說,商譽就是比賬面價值多花的那部分錢。

其實多花的那9990萬不是A公司腦子進的水,他願意出高價收購,正是因為看中了我這款遊戲的未來盈利能力。

那換作其他公司,商譽的產生也有可能是因為地理位置、人員素質、品牌價值···

所以商譽是客觀存在的,但它有一個bug,就是很難精準定價,一般都是上談判桌,雙方商量著來唄。

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來了


根據會計準則,接下來每年都要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

一旦判定要商譽減值,這些減值部分都會計入當年的利潤,形成虧損,而判定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業績。

說白了,就是上市公司買來的資產到底值不值這個錢。

如果我的遊戲公司被收購後,每年都能給A公司帶來1000萬的利潤,那沒問題。

但兩年下來卻發現,這款遊戲每年只能創造500萬的利潤,那就要從9990萬商譽裡計提差不多5000萬的減值準備。

本來A公司今年靠主營業務盈利2000萬,但受我的遊戲公司拖累,年報當期虧損3000萬。

比如賣傑士邦的人福醫藥,業績突然預虧27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公司在2016年高溢價收購了EPIC,結果EPIC去年業績涼涼,踩中了30億的商譽減值,對於股民來說真特孃的日了狗了。

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來了


為什麼商譽減值的地雷集中在今年爆發?

在2014-2015年的那波牛市中,許多上市公司為了讓財報迅速靚麗起來,花了很多銀子瘋狂收購。

很多賣煙花、賣紅薯的公司,搞一兩次併購,馬上搖身一變,成了高大上的影視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

據權威部門測算,經過三年的快速膨脹,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商譽規模達到了1.45萬億。

要知道,收購的時候一般都有3年的業績承諾期。

經濟形勢好的時候,離承諾利潤差距不大,那不提減值也說得過去。

可偏偏經濟下行,經營狀況都不太好,今年又剛好是3年的業績承諾期,好多積累了很多年商譽的公司直接原地爆炸。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來了


有一點毫無疑問,絕大多數商譽減值的公司都是當初錢花多了,現在承認自己是傻X。

但我感覺還有一部分公司,對商譽進行減值處理是自我“爆雷”。

反正經濟形勢不好,業績壓力也大,不如破罐破摔,把垃圾資產一次性翻出來。

業績對賭完不成也無所謂,承諾人要給上市公司相應的補償。

當然了,拿到補償的是上市公司,和散戶沒半毛錢關係。

甩掉包袱後,只要主營業務沒問題,來年好好經營,年報輕輕鬆鬆扭虧為盈,從而可以大力推升股價。

或者還有另一種可能,上市公司不差錢。

反正是熊市大家都在跌,那我正好提前計提一些商譽減值,減少以後的壓力。

猝不及防!又一波雷潮來了


商譽只是地雷,但歸根到底,真正引爆地雷的是個股業績。

對於一般工薪族而言,沒有那麼多精力研究股票,踩雷的風險很高,所以我一直建議普通人通過投資指數基金來參與股市。

哪怕個股爆雷,對它幾乎沒多大影響。並且,指數本身從長遠看就是整體緩慢向上的,跑贏百分之六七十的股民不成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