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省坚决推行新高考,初中生将面临更大挑战!一定要提前了解

高考改革,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话题。原定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试点省份,已从18个锐减至8个。这8个坚持按计划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是江苏、广东、重庆、辽宁、福建、河北、湖南、湖北。

8个省坚决推行新高考,初中生将面临更大挑战!一定要提前了解

不管有没有按原计划启动高考改革,改革都是必然要进行的,既然如此,孩子们就应提前准备,尤其是初中生。

这几个趋势要了解

高考改革对初中生的影响最大,一方面,他们对高考的意识并不强烈,毕竟高考距离他们还很遥远,另一方面,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加以改变并应对,将会极大地影响接下来的高考。

因此,提前了解和准备并积极应对就变得尤为重要。

3+3考试模式

初中生需提前了解自己的特长

“3+3”高考模式是新高考中争议最大的一项改革。

“3+3”模式是除了语数外三科,学生们还要根据自己的偏好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中选出3门作为选考科目。

要想较为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一般会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 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参加的社团活动;

2. 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六个学科高中课程内容的了解,以及学科教师教学水平、师生关系;

3. 自己所选学科组合成绩在年级中的排名;

4. 对高校专业的了解、高校专业与高中学科的关系、高校专业就业方向、高校专业对学科选择的要求;

5. 性格及职业倾向测评数据;

6. 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的职业。

建议初中生首先提前开始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征求家长、教师意见,基本确定自己的高校专业学习方向和今后的就业方向。

其次,通过各学科必修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所选学科与高校专业的关系,适当参考学科成绩,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3个等级考学科。

数学不分文理

初中生应加强数学的学习

80后的爸爸妈妈们经历的是文理分科的时代,那时候数学不好,我们可以有侥幸心理:我数学不好没关系,我是文科生,文科生数学简单呀!

然而,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自家孩子要经历新高考,新高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理不分家,所有考生的试卷都一样!

自高考改革启动年份算起,3年后的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

但由于数学是统一命题,所以数学的难度会相对有所下降。这对初中生来说,既是压力又是挑战,这意味着或许在考试中,所有人在数学成绩上的差距不会很大。所以初中生应该加强数学的学习。

在改革的推动下,未来会更加侧重“数学综合能力”以及“数学应用”的培养,这就要靠平时的积累沉淀。

自主招生渠道变宽

初中生应主动寻找机会

高考改革后自主招生会不会有新变化?关于这一问题,北师大实验中学副校长李晓辉表示,从目前浙江、上海两个试点新高考的省市来看,特别是浙江出了三位一体的考查方式,即高考成绩占60%,平时学业水平考试占10%,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占30%。

按这一分数比例看,在高考难度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30%的综合素质评价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李晓辉分析说,未来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投入力度可能会加大,自主招生的渠道也会越来越宽。

如果初中生进入高中之后,想走自主招生这条路,就需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着手从以下方面做准备。

1. 如果你成绩很优异,并且精力充沛,权衡是否选择竞赛帮助你问鼎名校,或是多参加各种比赛,将自招作为一个冲击名校的辅助。(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学校,初审条件放的并不严格,诸如人大、上财、华南理工、哈工大、东南等)

2. 不想学竞赛的情况下,建议多参加各种小比赛,用综合成绩申请学校,并且这些资质可以参加综合评价来给高考多一份筹码,综合评价的竞争远小于自主招生。

3. 如果你仅仅是想花钱,买一条自招的路,看看是否有机会低分上名校。实话告诉你,概率很低,特别低,能买到的奖项含金量都不高,而且复试看个人水平,一测就露馅,选择艺考或者出国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综合评价招生

初中生更注重每一次的考试

综合评价招生的考生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3+3+高校考核+综合评价”。

第一个“3”是指夏季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成绩。

第二个“3”是指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

“高校考核”是指高校自主进行的笔试、面试等成绩。

“综合评价”是指高校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进行评价的赋分(占考生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其中夏季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

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考试都至关重要,不再是之前的,高考分数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初中生需要在一开始就需要树立一种意识:重视每一次的考试。只有在初中打下良好基础,才能在高中时,更加得心应手。

语文越来越“理科”

思维转变提前做

文理不分科后,语文不再属于过去简单意义上的“文科”,不再只是考查知识的积累,也不再只是考查语感,更不再只是考查形象思维能力。不单单是简单的“文”科思维,它更在考“理”性思维。它是在全面考查学生的逻辑能力,推理能力,思想高度,思想深度。

总之,新高考,语文注重批判性思维即思辨能力的考查,如果过不了这一关,语文成线将惨不忍睹。

新高考后语文怎么学?

1. 用温儒敏先生的话“读书为要”!充分利用快读、默读、跳读、猜读。我看不懂这个,我猜读;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跳读。其实这样也有好处,读完西游记,就读三侠五义、封神榜,读得多了,水平就上来了。

2. 从容易读进去的文学书入手,走出阅读舒适区,逐渐扩展到其他如哲学、历史、经济、科技等阅读内容。

3. 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思维训练。阅读量+思维训练,你就是新高考语文大赢家!

这几个误读要看清

对于新高考实行后会有哪些变化,流传着很多言论,让一部分即将参与新高考,与还未参加新高考的学生和家长变得恐慌与焦虑。

其实,这种焦虑完全没有必要。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曾经在“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论坛活动中,明确提到,“高考制度仍是教育的指挥棒、社会的稳定器”。

由此可见,新高考是改革上的进步,只会更好地选拔高等教育所需要的人才。

那么大家对新高考究竟有什么样的误读呢?

误读一:新高考让考试变得越来越难

新高考改革一出,很多人就推断:之后的考试必将越来越难。

新高考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也是为了让高考变得更加公正。改革是朝着良好的方向改进,并不会出现所谓的越来越难。

所谓的难,是你对新高考改革的不理解,不知道如何适应新高考改革,不知道在新高考下如何选择要考试的科目以及如何适应新高考改变自己的学习与复习方法。

所以,及时了解政策动态,适应各种变化,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调整,才不会出现认为新高考越来越难的想法。

误读二:新高考物理不再重要

物理在高中阶段,是大部分学生的拦路虎。“6+3”考试选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减轻学习压力。

或许更多的学生不会选择物理这一科目,但绝对不能证明物理不再重要。

新一轮高考改革也通过各种方法避免选考物理考生人数下降问题?一是通过制度设计。教育部出台《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要求,考生如果想修读有物理要求的专业,就必须选考物理,无法通过回避物理的方式实现。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物理可覆盖专业范围最广,占比94.3%。这就意味着,选择物理这一科目,到时候在大学专业上会有更多的选择。对于一些想要去理工专业院校强的学生,选择物理是必然。

所以,一些所谓“物理不再重要”的论断,只是一种片面的说话。不可否认,对于物理科目不擅长的学生来说,不考物理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部分都将放弃选择物理。

误读三:新高考模式下的学习更加适合女生

新高考改革后,语文成为第一学科,很多人认为新高考更适合女生学习。

虽然男女生在智力上、学习方式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性别并不能作为是否适合新高考的判断标准。

新高考下的学习看得是学生的整体分数,而一个较高水平的整体分数来自于平时的学习,日常坚持的努力与在考试中的临场发挥。

最后提醒学生和家长,面对高考改革,一定要保持拥抱改革的态度,时刻关注改革趋势,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