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善者也能成为“师”?

百问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善者也能成为“师”?


南山客:“您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究竟是三人还是多人?”

孔子:“讨论这个有意思吗?三之数,若是确实是三个数的,自然用‘三’,如三桓、三戒、三畏、三年之丧等等;若不确定是三个数的,也可以用‘三’,如三年有成、二三子、比及三年等等,表示多的意思。我说‘三人行’,并没有指具体的三个人,是说这么多人中,必然有能做我老师的人。”


南山客:“这么说,老师遍地都是了?”

孔子:“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谁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人看人,总是看着别人的缺点,看自己,总是看着自己的优点。有时候甚至是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以显示出自己‘高人一等’博取赞美和尊重。而我看人,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这种态度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百问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善者也能成为“师”?


南山客:“记得苏格拉底曾认为自己是‘最无知的人’,您也是这样吗?”

孔子:“是,也不是。因为我还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见到别人做得好的,就会去虚心学习。如别人唱歌唱得好,我就会请求他再唱一遍,我在旁低声相和;别人弹琴很好,我也会‘三月不知肉味’地去学习;进入太庙,有不懂的地方我一定会不厌其烦地向人请教,绝不会不懂装懂。”


南山客:“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这精神真是难得啊!”

孔子:“吁,这有何难!人总是有局限的,即使是圣人也会有不知、不能的地方,天地之间,不知道的事情多去了,自己多知道一点点哪就能骄傲而自以为是呢?有一颗好奇而学习的心,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万事万物都能成为老师。”


南山客:“‘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者自然可以成为老师来学习;不善者怎么能成为老师呢?”

孔子:“比自己做得好的,就应当从善如流;而不善者也能使自己警醒,如我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也差不多。人心皆有相同之处,不善者所作所为固然令人厌恶,那么,自己虽然没有这些恶行,但内心就没有这些恶念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能因此引以为戒去除恶念,那么不善者的事例不也是给自己上了一堂课吗?不善者自然也是老师,只不过是不值得尊重的老师罢了。”

百问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善者也能成为“师”?

南山客:“众生、万物皆可以为师,只需放下架子便可。谢谢您的解答!”

(百问孔子之三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