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問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不善者也能成為“師”?

百問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不善者也能成為“師”?


南山客:“您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究竟是三人還是多人?”

孔子:“討論這個有意思嗎?三之數,若是確實是三個數的,自然用‘三’,如三桓、三戒、三畏、三年之喪等等;若不確定是三個數的,也可以用‘三’,如三年有成、二三子、比及三年等等,表示多的意思。我說‘三人行’,並沒有指具體的三個人,是說這麼多人中,必然有能做我老師的人。”


南山客:“這麼說,老師遍地都是了?”

孔子:“對於我來說是這樣的,誰都可以成為我的老師!人看人,總是看著別人的缺點,看自己,總是看著自己的優點。有時候甚至是拿自己的優點去比別人的缺點,以顯示出自己‘高人一等’博取讚美和尊重。而我看人,既看到優點也看到缺點,這種態度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百問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不善者也能成為“師”?


南山客:“記得蘇格拉底曾認為自己是‘最無知的人’,您也是這樣嗎?”

孔子:“是,也不是。因為我還看到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見到別人做得好的,就會去虛心學習。如別人唱歌唱得好,我就會請求他再唱一遍,我在旁低聲相和;別人彈琴很好,我也會‘三月不知肉味’地去學習;進入太廟,有不懂的地方我一定會不厭其煩地向人請教,絕不會不懂裝懂。”


南山客:“放下架子,不恥下問。這精神真是難得啊!”

孔子:“籲,這有何難!人總是有侷限的,即使是聖人也會有不知、不能的地方,天地之間,不知道的事情多去了,自己多知道一點點哪就能驕傲而自以為是呢?有一顆好奇而學習的心,學而不厭,不知老之將至,萬事萬物都能成為老師。”


南山客:“‘三人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者自然可以成為老師來學習;不善者怎麼能成為老師呢?”

孔子:“比自己做得好的,就應當從善如流;而不善者也能使自己警醒,如我說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也差不多。人心皆有相同之處,不善者所作所為固然令人厭惡,那麼,自己雖然沒有這些惡行,但內心就沒有這些惡念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能因此引以為戒去除惡念,那麼不善者的事例不也是給自己上了一堂課嗎?不善者自然也是老師,只不過是不值得尊重的老師罷了。”

百問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不善者也能成為“師”?

南山客:“眾生、萬物皆可以為師,只需放下架子便可。謝謝您的解答!”

(百問孔子之三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