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享|《什麼是科學》書籍推薦

資源分享|《什麼是科學》書籍推薦

來自頭條

大家對“科學”這個詞再熟悉不過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科學”這個詞,比如“我們是搞科學研究的”,“你的做法不科學”等。但是當我們真的被問到什麼是科學,也許我們很難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科學本身並沒有很明確的定義。

之前購買過吳國盛老師的《什麼是科學》的紙質版,看過一遍之後又來看電子版的。雖然看完這本書我並沒有很好的領悟到科學是什麼,但是這本書讓我對科學有了新的認識。推薦大家讀一讀這本書,可以提高科學素養,對科學有更深層次的瞭解。你也許不會贊同他的所有說法,但是會提供給你一個看待科學的新視角。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對科學有更深刻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對於我們國家的人民來說。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民族過分的誇大一些傳統文化,甚至把一些傳統文化叫做“科學”,其實很多傳統文化的本質都是不科學的,沒有依據的。這裡我並沒有抬高科學,我也沒有這個本事,文學,藝術都不是科學,但是它們也是人類精神文明彌足珍貴的東西。所以不是科學就不是科學,不要老往科學上貼。普通大眾以為某些被宣傳的偽科學為真的科學,就不再理性的判斷,便盲目的相信了。許多無辜的群眾就是缺少判斷力,誤以為某種偽科學為科學而受害;例如什麼“電擊治病”、“鑽腰治病”等這種坑害百姓的勾當。個人覺得凡是你瞭解點科學,再通過自己生活的經驗加以判斷是不容易上當受騙的(有點扯遠了)。

書中的一些話給我之前的認知帶來了很大的衝擊,我摘抄幾句如下:

1、中國現代向西方學習不是直接向西方學習,而是經由日本這個二傳手。

2、中國文化是典型的農耕文化,人民與土地高度綁定,因而是熟人文化、血緣文化、親情文化,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精英文化以“仁愛”為理想人性,以“禮”為人文教化的手段

3、中國天文學的“工具理性”卻沒有這樣的純粹理性作為後盾。相反,中國天文學家眼中的“天”是一個有意志、有情感的人格化存在,天界是人格化的“天”顯靈的場所,而不是受秩序和定律支配的場所。

4、與天學一樣,中國地學也不是單純地記載形形色色的地表現象,而是賦予這些現象以意義,以構建和充實一個統一的世界圖景和價值系統。

以上的一些話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重新的認識,也讓我重新想去了解科學到底是什麼。科學有它的使用價值,那便是產生許多新的科技方法等。同樣科學也有它的精神內涵,不考慮任何實用價值,只是為了探求真理而做學問,這種探究知識本身的精神應該是我國人民所欠缺的。按照書中說些,如果將科學狹義的定義為近代科學,

近代科學的主要代表是數理實驗科學。

那我國古代是沒有科學的。我覺得這是受我國制度、思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並不代表我國人民的能力比西方國家的差。我們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個而自卑,只要認識到不足,找對方向,在未來的日子,自信的發展我們的文化、科學等事業就好了。

總之,讀了本書會讓我們對科學有新的認識,尤其對於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意識、瞭解科學發展史很有幫助,大家一起來認識科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