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賺錢的普洱老茶炒作模板,只需3步,我國這個省份城會玩

老茶,之前在內地是很少人喝的。香港人開始喝普洱茶的時間要比內地人早許多,他們剛開始接觸到普洱茶是在茶樓、餐廳或茶館裡。他們根本不知道老茶是個什麼東西,是個什麼概念。老茶這個詞實際上是在臺灣人介入到這個行業裡才被大眾熟知的。所以

老茶的營銷推廣套路,是出自於臺灣人之手,其實我們仔細來看,它都是按這樣的模板出招:首先是出書,其次就是編造幷包裝出大師,然後進拍賣會拍賣。這樣的營銷套路是比較專業的,營銷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本文重點聊一下如何在出書上做文章。

史上最賺錢的普洱老茶炒作模板,只需3步,我國這個省份城會玩

閩南聯邦調茶局

出書,從古至今,咱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裡,對書的認同和崇拜是一直都有的,書是知識的載體,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現在人們也一直認為書上的東西都是有營養的,書上說的一般都是對的。現在很多普洱消費者經常會問,為什麼真正的普洱茶專家們不以圖鑑的表達形式,編寫一些關於普洱茶的專業書籍。諸如普洱茶的歷史,以及採摘、製作、品飲,乃至老茶品鑑方面的知識內容,等等。其實專家們也是有難言之隱的,因為實際上,老茶在年份上鑑別難度是很大的。舉個栗子,比方說同樣的一款茶,我們放在西雙版納10年和放在臺灣存10年,它的陳化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那麼,年份這個概念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是毫無意義可言的。

史上最賺錢的普洱老茶炒作模板,只需3步,我國這個省份城會玩

閩南聯邦調茶局

臺灣茶商特意編寫了一些書籍,為了普洱茶的營銷炒作做鋪墊,這些書籍裡面寫的都是什麼“同慶號”“宋聘號”“福元昌”,這些都是百年以上的老茶,動不動一餅茶就上百萬元,這些茶實際上都是假的,絕大部分都是。因為茶葉通過氧化成熟的方式,它是多種多樣的,做舊造假是很容易的,而鑑別難度是極大的。

史上最賺錢的普洱老茶炒作模板,只需3步,我國這個省份城會玩

閩南聯邦調茶局

通過出書的方式對普洱茶的年份、歷史的造假,實際上就是文化上的造價。雲南有個作家叫詹英佩,採訪過福元昌的後人,她就曾經提到,根據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鄧時海編寫的《普洱茶》一書中,提到福元昌號當時的創始人叫餘福生,始創於清朝光緒年間,而實際上餘福生市出生於民國年間,光緒年間他都還沒出世,怎麼可能去開創福元昌,去做100多年的貢茶?這純粹就是光天化日下的公然造假。

史上最賺錢的普洱老茶炒作模板,只需3步,我國這個省份城會玩

閩南聯邦調茶局

在《普洱茶》一書中,還說到皺家駒是時任省茶司的老總,1993年鄧時海到省茶司採訪的故事。實際上,當年的省茶司不僅管理全省的茶葉業務,同時還有行政管理上的職能,由於考慮到臺胞,屬於統戰對象,當時的皺總還是拿出了一本剛剛出版的《雲南省茶葉公司志》,書裡面就有這種明確的茶葉公司的名稱變化,這是第一。第二就是提到“中茶牌”這個商標是1951年底開始註冊並使用的。但是臺灣出版的,也就是鄧時海先生編寫的《普洱茶》那本書,前面的內容和《雲南省茶葉公司志》的內容一模一樣,就是一個借用(抄襲)而已。到了判斷這個年份的時候,他就設了一個很大的陷阱。他就把這個“紅印茶”,也就是中茶,所謂的紅印就是中茶的商標,印刷的都是紅色的。他就把年份提到1940年,大家知道1949年就建國了,新中國就成立了,相當於他把紅印這個茶的商標跨越了兩個時代。但是《雲南省茶葉公司志》一書中,有明確、詳細的記載,商標是1951年10月採登記註冊的,才通知全國的茶廠開始使用這個商標。這也是公然的文化造假,歷史造假,年份造假。

史上最賺錢的普洱老茶炒作模板,只需3步,我國這個省份城會玩

閩南聯邦調茶局

此外,《普洱茶》一書還憑空杜撰了當時勐海茶廠廠長的回憶錄。鄧時海先生說唐慶陽先生說1940年範和鈞開始生產紅印茶,這段話肯定是子虛烏有,憑空捏造。其實他的這本書裡面杜撰的內容非常多,最典型的就是市場上流行成風的言論----“普洱茶越陳越香,越存越值錢,升值空間巨大”等等這些概念。如今市場上流傳的天價老茶,都跟這本書有極大的關係。但是,說實話,沒有一餅茶是真的。有良心專家反覆向省茶司的領導取證過,問他們說,你們見過五、六十年代的茶嗎?他們都表示樣品見過。現在市面上批量地售賣百年老茶,這怎麼可能?

數量上就明顯不對。

史上最賺錢的普洱老茶炒作模板,只需3步,我國這個省份城會玩

閩南聯邦調茶局

整個老茶的營銷手法,不僅僅有理論支撐,也就是這些書;還要製造和包裝大師出來,最後在拍賣會上製造天價成交的拍賣神話。2013年秋,嘉德進行的“案上雲煙——文房珍玩”專場拍賣會中,一桶(七片)“福元昌圓茶”,以1035萬元的天價落槌成交,再次把“福元昌”這個老字號帶回到世人的眼中,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史上最賺錢的普洱老茶炒作模板,只需3步,我國這個省份城會玩

閩南聯邦調茶局

老茶的營銷炒作中,更重要的是它包裹了太多的概念和理論,還有一個關於幹倉、溼倉的理論。這種倉儲理論,他是把倉儲條件對立起來。茶葉的轉化都要經過乾溼這樣一個條件,並不是說有幹倉就有溼倉。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誤區。這些理論體系都是臺灣茶商編造出來的,最常見的就是編造茶史。有書為證,他就把他寫成書,然後再包裝推廣一個大師,把這個年份往前推,明明是90年代的茶他就說是70年代,70年代的他就說是建國以前的,這種手法在業界是都是貫用的。最後在精心設計的拍賣會上天價拍出套現。

現在在拍賣會上出現的老茶,基本上都是這麼操作出來的。他們真的是“城會玩”,不得不令小編佩服。

我是“閩南聯邦調茶局”,歡迎喜歡我的朋友們關注我,下期內容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