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親生父母,你們好嗎?”

這個男孩叫常福雙,17年前他被一對荷蘭夫婦領養,如今,他想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

“我的親生父母,你們好嗎?”

2001年12月,剛出生不久的常福雙被遺棄,臍帶未掉。2012年和2018年,他和荷蘭養父母兩次來長春,尋找親生父母,追尋生命的根源。目前,他們仍在努力。

2001年12月25日,常福雙被遺棄在長春市朝陽區大屯鎮雙山村耿家油坊門前,當地村民宋樹波發現了他。

“出生一週左右,全身青紫,哭聲不止,臍帶未掉,用小棉被包裹。”後來收養常福雙的長春市社會福利院在一則公告中這樣寫道。常福雙養母Mieke說,常福雙沒有先天殘疾,身體健康,不知為何被遺棄。

宋樹波的女兒杜女士說,母親撿到常福雙後,本打算收養他,由於政策不允許,只能作罷。此事在當時引起廣泛關注,還上了報紙。

後來,常福雙被輾轉送到長春市社會福利院,名字是在這裡取的。

當時,遠在荷蘭的Mieke無法生孩子,又喜歡中國文化,希望收養中國小孩,於是通過一個荷蘭組織聯繫上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Mieke夫婦符合當時中國對涉外收養的要求,經篩選,常福雙被分配給Mieke夫婦,被遺棄的小男孩命運由此改變。


“我的親生父母,你們好嗎?”

Mieke一家的老照片,男孩為常福雙

收養登記證顯示,2004年5月19日,Mieke夫婦和常福雙的收養關係成立,證書蓋有吉林省民政廳的公章。

從小用筷子

穿過歐亞大陸,Mieke夫婦帶著常福雙回到荷蘭,為他取了荷蘭名“Tim Welberg”。

常福雙說,荷蘭擁有多種文化,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環境很包容,他從未因膚色、血統被嘲笑,從未覺得自己和周圍人不同,他和家人的生活富足而幸福。

養父母從未隱瞞常福雙的身世。從常福雙記事起,養父母就說他來自中國,而且儘可能地讓他多瞭解中國。

從小,常福雙用筷子吃飯。春節期間,養父母總是帶他去荷蘭當地的一座中國寺廟。常福雙家裡也有很多中國元素,比如中國畫、瓷器、茶杯。在他的房間裡,一隻老鷹形狀的風箏掛在牆壁上,至今保存完好。

“我為擁有這隻風箏而驕傲。”他說,這是養父母收養他時從長春帶到荷蘭的。

如今,常福雙是一名高中生,正在考駕照。從照片看,他外形俊朗、身材健碩,是一個健康快樂的青少年。

姐姐找到親生父母

陪伴常福雙成長的,不僅有養父母,還有比他大一歲的姐姐Linde。Linde也來自中國,是Mieke夫婦2001年從福建領養的。

Linde一直渴望見到親生父母,曾兩次和養父母一起到福建尋親。2017年,Linde一家開始在中國的社交網絡平臺上發帖,將DNA數據存入一箇中國民間尋親團體組建的DNA庫。

2018年4月,經過熱心人幫助和DNA比對,Linde成功找到親生父母,7月攜養父母、常福雙來到四川,和親生父母、姐姐、弟弟以及80歲的外婆見面。

“我的親生父母,你們好嗎?”

常福雙和姐姐Linde

“這次團聚大家都很高興,姐姐長得很像她的親生姐姐,我想我應該也長得像親生父母或兄弟姐妹。”見到姐姐找到親生父母,常福雙也下定決心尋親。

目前,Linde用微信和四川的家人保持聯繫,她準備過幾年回中國學中文。

Mieke說,找到親生父母后,女兒最深切的願望實現了,內心也更加平和安寧。

兩次回長春尋親

常福雙曾三次跟養父母來中國,其中兩次把長春作為目的地,在瞭解中國的同時,試圖尋找親生父母。

2012年,常福雙和養父母在拜訪長春市社會福利院後,來到長春耿家河畔新居,即原來的雙山村。杜女士說,當時的雙山村,已變為城區,他們家原地回遷,鄰居們也是以前同村的。在鄰居幫助下,常福雙一家找到她家。宋樹波還記得常福雙,她講述了從撿到常福雙到交給福利院的經過,但她說,不知道常福雙親生父母是誰,也沒有相關線索。除了宋樹波所講的,Mieke夫婦此行沒有得到任何關於常福雙親生父母的線索。

“我的親生父母,你們好嗎?”

常福雙的尋親傳單

此後,宋樹波一家同常福雙一家保持聯繫,盡己所能幫助常福雙找親生父母,包括印發宣傳單,轉發常福雙尋親的視頻和圖片等等。

2018年7月末,常福雙一家再次來到長春,探訪耿家河畔新居,發傳單,留下DNA數據,在微博和視頻網站發消息,還是一無所獲。

兩次見面,杜女士對常福雙一家的印象很好。她說,Mieke夫婦非常善良,對常福雙和Linde視如己出,常福雙性格開朗。常福雙說,如果找到親生父母,他希望和父母聊天,與所有家庭成員見面,他有很多問題想問他們。他將留在荷蘭,但會盡量多回中國看望親生父母,同時保持線上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