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

《火星救援》: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

電影《火星救援》是依據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安迪.威爾寫的第一本書改編,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火星救援》2015年拍成電影,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等諸多獎項,是一部錯過也須補看的精彩影片。

筆者看了電影又翻了翻書。

這本以日誌形式寫成的幽默科幻小說,描寫了人類首次登陸火星,卻發生了與地球失聯,在火星求生,太空飛船實施營救的故事。

安迪.威爾是位技術宅男,整天沉迷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物理。15歲被美國國家實驗室聘為軟件工程師。

在寫這本書時,安迪.威爾自學了軌道動力、載人飛船、植物、航天發展史和火星概況等等理論,成為名副其實的斜槓專家。

《火星救援》: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

1.

美國太空總署的阿瑞特3計劃,預計一行六人在火星待31天。其中的一名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是一名植物學家,也是一名機械工程師。

在這之前,太空總署利用無人機運輸方式,用了3年時間將實驗設備發射到火星上,然後再派探險隊去火星做實際調查。

阿瑞特3計劃之前有阿瑞特2和1,前兩個探險隊凱旋而歸。輪到計劃3,運氣差矣。

阿瑞特3計劃探險隊剛到6天,突如其來遭遇沙暴,導致棲息艙旁邊用來撤離的火箭MAV即將被吹翻。要是翻了,就再也沒辦法回地球了。

火箭設計可以抵禦每小時150km的沙暴,可這次的沙暴每小時是175km。

所以,隊長劉易斯宣佈轉移到火箭MAV中,在MAV被吹翻前發射,回到宇宙中的赫爾墨斯太空飛船上,然後撤回地球。

馬克從棲息艙步行到撤離火箭MAV時,一根天線擊中了他,並被沙暴吹走。地球上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佈他無法生還。

《火星救援》: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

2.

馬克在沙暴後甦醒發現火箭MAV已經撤離不在原地了。

他立即確認了兩件事情,要麼,徹底完蛋;要麼,自求生路。

他很沮喪。

一生中最輝煌的31天,才開始6天,就成為維基百科詞條:馬克•沃特尼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死於火星的人。

運氣暴漲暴跌,又不是股票。他很詼諧。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遷徙火星的。大難不死的我怕誰,我是植物學家、機械工程師。嚯、嚯。

無非就是回到創世紀,成為魯濱遜而已——火星上的!耶。

馬克不用梳理,就知道一個人要在火星上活下去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他開始一項一項地著手研究解決,分輕重緩急。

《火星救援》: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

3.

檢查傷口。這不是什麼難題,每個航天員的必修課程。

馬克•沃特尼拔出刺傷腹部的天線。然後,局部麻醉、沖洗傷口、縫9針,吃抗生素。搞定。

電影改成用訂書釘把傷口訂上。看著有點哆嗦。

馬克清點了艙內留存乾糧,然後測算後發現,可以維持300天。

很明顯食物不夠。

於是馬克立即恢復植物學家身份,愉快地當上了高科技農民。

他利用自己和昔日夥伴的粑粑,風乾後加入比例的地球和火星土壤,種上土豆。然後把棲息艙和帳篷連接,擴大種植面積,循環再生,得到更多的土豆。

順便普及一下。

火星上的土壤沒有細菌,所以植物不能存活。而越燻人的粑粑,蛋白質越多,越是好的有機肥料。

馬克用自己的尿液進行水循環裝置過濾,得到飲用和灌溉的水。嗯,有些噁心,但水還是稀缺,為此,馬克開始製造水。就是在棲息艙裡點燃連氨,來獲得氫氣。

在得到氫氣的同時,馬克不小心把氫氣釋放到了棲息艙內,引起爆炸。

老天疼惜馬克的努力,雖然把馬克炸飛了,但讓他得到了水和食物。

作者安迪•威爾在接受採訪說:我很喜歡馬克造水的那些舉動。

即使重寫,我也會讓馬克流落到火星的阿克達西平原,那裡是一片沙漠,散佈在土壤裡的水只有很少一點點。我喜歡他從聯氨裡分解出水的做法。

有水了。有土豆了。

馬克成功地在火星上建立了自己生存的生態系統,人生找不到出路嗎?先建立正確的認識系統,馬克對待生存的態度可以借鑑借鑑。

《火星救援》: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

4.

但通訊斷掉了,馬克成為一座真真正正的信息孤島,連土人“星期五”都找不到,這可太糟糕了。

重啟棲息艙的通訊裝置?

不行,棲息艙的通訊設備被沙暴吹爆了。所以,馬克沒辦法跟地球NASA和赫爾墨斯飛船上的夥伴們聯絡。

馬克發現在火星東面有一臺1996年太空總署NASA送到火星探險的探測器探路者號,後來因為沒電失去回應。

於是馬克開著電動車去尋找,此中遭遇的艱難險阻略。

找到後把這個玩意兒搬回棲息艙充電。之後,通過探路者號的通訊設施跟地球聯絡。

此時的太空總署NASA,也用衛星觀察到馬克還在人世,興奮不已,趕緊與馬克接通了聯絡。並著手救援他。

此時,棲息艙設備發生故障,產生爆炸,馬克沒有被炸死,但土豆全死光了,沒有材料就沒有辦法重新種植。

太空總署知道這件事情後,怕馬克捱餓,民以食為天嘛,儘管馬克已經在天上。立即發射了物資補給火箭去火星。但火箭升空後馬上發生意外爆炸。

營救計劃方案敲定兩個。

其一,求助於中國。中國犧牲太陽神計劃,答應貢獻出投放食物,補充馬克的食物,以等待阿瑞特4計劃實施營救。

這個計劃實施需要4年,到時候,馬克已經是火星上的第一條風乾的肉乾兒了。

其二,把食品補給火箭射向正飛回地球的赫爾墨斯太空飛船。

赫爾墨斯在運行549天(一年半)的時候將掠過火星,這時候去救馬克,可以節省非常多的時間。但到時候,馬克也差不多是肉乾兒了。

恰好此時,赫爾墨斯太空飛船接到一個神秘的病毒文件,知道了馬克還活著。立即改變航向,與馬克聯繫營救。

太空總署NASA官僚們被迫同意赫爾墨斯行動。

就像電影《率性而活》裡的警署李署長被迫跟著一根筋的交警鄭度滿把演習堅持下去。

馬克結束了一年半的棲息艙定居生活,開著改裝的漫遊車,經過長途跋涉3200公里,克服途中沙暴等等困難。找到了阿瑞特4設備撞擊坑。

馬克終於登上了阿瑞特4計劃的撤離火箭,他異常的興奮。

但是,太空總署發現,要讓載著馬克的撤離火箭可以飛昇到能接觸太空飛船的高度,需要減輕撤離火箭的重量。

馬克只好扔掉重物,把撤離火箭改造成一個鐵皮帳篷一樣的輕型玩意兒。

太空總署在遙遠的地球遠程控制馬克的火箭撤離。

馬克坐進艙內,鐵皮帳篷直接衝向太空,馬克受到重力影響陷入昏迷,他的生命掌握在接應他的飛船隊友手中。

問題又來了。

接應馬克的赫爾墨斯太空飛船的飛行速度比改裝的撤離火箭快太多,它無法準捕捉和對接馬克改裝的撤離火箭。

隊長劉易斯命令用炸彈炸掉飛船的門,利用爆炸產生的的反衝力氣壓來減速,改變航線。在即將錯過交匯點時,貝克醫生出倉接應了馬克。

電影是隊長劉易斯出艙接馬克。

馬克甦醒過來後,刺了太空衣一個洞,利用太空衣的氧氣形成反衝控制自己的方向。

馬克像劉易斯飛去,卻擦肩而過。在千鈞一髮之際,馬克抓住了劉易斯噴射椅的繩子,終於獲救。

“六名船員安全登船”,來自赫爾墨斯太空飛船的聲音標誌著“火星救援”計劃成功。地球上觀看直播的人們歡聲雷動。

在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這句名言用在馬克獲救上十

分契合。

《火星救援》: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

5.

看了《火星救援》的電影和小說,筆者有三點體會。

一是別怕難。

無論要做什麼事情都差不多。馬克解決了食物問題,又解決水的問題,解決了水的問題,又解決通訊的問題……。

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解決一個,又冒出兩個。但每解決一道難題,解決問題的實力就會上升,搞不好通過解決問題還會成為某方面的專家。

馬克要回到地球的各種周折環節一個都不會少,他改裝火箭,撤離火星,在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來到和赫爾墨斯太空飛船的空中交匯點。

沒辦法,命運轉機如任性的黃河,非要拐個九曲十八彎才能流入大海。

二是別等待。

馬克與地球失聯後,沒有去多愁善感慨嘆命運無常。不過多愁善感也沒有用。

反正他就在火星上,老天爺和他面面相覷,也幫不到他。

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就做。

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再說。也許沒棗,也許有棗,可不揮杆怎麼知道有棗沒棗。所以,等待一點用處沒有,開幹才是正理。

正因為馬克開幹,地球人才知道怎麼幫他。

三是多愁善感沒用,等待也沒用,須得帶著問題挖洞,一步一拱。

比如馬克,如何救治傷口,沒有醫生,他用訂書釘把傷口縫合,聽起來是有些恐怖,但這個辦法是行之有效的。

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自然會有積極的心理建設,更有信心攻克接下來的一個個困難。

大概就是這樣吧。

《火星救援》: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

Eed

圖片源自網絡,謝謝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