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全文共4212字 | 閱讀需6分鐘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中導條約》幻滅之後激起的驚濤駭浪,俄、美雙方果真能承受得住嗎?這實在要打一個巨大的問號。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2019年1月16日,美國單方面宣佈,將從2月2日開始暫停執行《中導條約》的相關義務。而俄羅斯則一再表示將努力挽救《中導條約》,並呼籲美國和他們相向而行。但是,1月25日的俄美第一輪談判並不成功。因為美國執意認為俄方多次違反《中導條約》,特別是俄方的9M729導彈,美國認為這不符合條約的規定。而在此前,特朗普曾多次宣稱美國將退出《中導條約》。普京也多次指責美國違反條約並威脅退出條約。本是俄、美兩情相願簽下的條約協定,為什麼近些年來卻屢次成為雙方相互指責的口實呢?1987年以來的歷史或許可以成為這個問題的答案。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中導條約》全稱《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條約》,是1987年12月8日由美國總統里根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華盛頓簽署的軍事條約。該條約禁止雙方試驗、生產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但對海基和空基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並沒有做出限制。當時的蘇美雙方對這個條約都很滿意。

畢竟冷戰爆發後,蘇美雙方的所謂“相互毀滅確保”核威懾以及北約、華約緊張的軍事對峙,使得雙方都生活在核恐懼的巨大陰霾下。因此,1972年之後,雙方都希望緩和這種緊張態勢,而《中導條約》無疑就是當時這種狀況的最好例證。條約簽訂後,雙方都有長舒一口氣的感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中導條約》越來越不能滿足雙方日益增長的安全需求,對核戰爭帶來的巨大災難的“末日想象”使得針對更多核武器的裁減計劃提上日程。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一般認為,洲際導彈等大型核武器具有毀滅性的打擊效果,因而成為“核恐懼”的代名詞。實際上,中短程彈道導彈的風險與威脅反而更值得被重視。因為,儘管“核戰爭”的威脅一直存在,甚至在某些時候甚囂塵上,達到一個頂峰。但是,各國對於毀滅性核武器的使用尤為慎重。畢竟,這類核武器一旦使用,給打擊對象帶來的是毀滅性的災難,這既不符合人道主義原則,也因為會帶來更大的風險而不符合持續性的戰略目標。但是,中短程彈道導彈就不存在這個風險。在可能爆發的常規戰爭中,中短程彈道導彈是完全可以作為常規作戰武器的。而且,它雖然在射程上遠不及洲際導彈,但是它射速快,留給對手反應的時間短,因而很好地滿足了常規軍事作戰的要求,甚至備受各國青睞。

就是這樣的中短程導彈,反而給蘇美雙方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甚至成為了雙方的“眼中釘、肉中刺”。這樣一來,美國部署在歐洲的“潘興2”等彈道導彈覆蓋了莫斯科及其東部地區;蘇聯的SS-20等彈道導彈雖然難以攻擊到美國本土(除阿拉斯加地區),但是卻也嚴重威脅了美國在歐洲的盟友以及美國駐歐洲當地駐軍的安全。現實的“心腹之患”,讓這兩個超級大國一拍即合,並圍繞銷燬上述導彈的問題開展了談判。《中導條約》便是雙方談判的成果之一。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很顯然,透過後來的歷史事實,我們可以知悉,在蘇聯解體的前後若干年,《中導條約》使雙方度過了一個軍事上的“蜜月期”:不必擔心核武器給他們的國土安全帶來的威脅。要知道,美國在二戰後,便生活在一種“不安全感”的陰霾之下。羅斯福就曾說過,“除了恐懼本身,我們無所畏懼”。那麼那個時代美國所恐懼的“本身”,無疑是以核武器為代表的尖端武器巨幅增長帶來的安全感的驟降。美國與蘇聯越演越烈的軍備競賽,以及受媒體、政府等大肆渲染的超乎人類想象的大規模殺傷武器,讓普通人的生活蒙上了“死神”的陰影。對戰爭和全球性暴力事件的恐懼成為了人們心理活動的常態。特別是大量針對原子彈等武器爆炸的寫實報道湧現的時候,人們的日常生活被前所未有的極度恐慌與焦慮所籠罩。美國的《生活》雜誌曾經就描述過這樣一幅想象的畫面(美國遭受核打擊之後的場景):“約四千萬人喪生,所有五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被夷為平地。紐約街頭斷壁殘垣、滿目瘡痍,唯有紐約公共圖書館門口的石獅子孤獨地佇立於一片廢墟之上”。而諷刺的是,打敗日本的喜悅感在美國社會轉瞬即逝。當看到核武器帶來的毀滅性傷害後果之後,美國對核武器的恐懼壓倒了勝利的歡呼。這種恐懼不僅在美國民間迅速擴散開來,還縈繞在每一個政府官員的心頭。

他們不得不反思,當他們的敵人對他們運用核武器的時候,他們的未來還會光明嗎?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在當時歡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當口,美蘇還是明面上的盟友,而蘇聯也並不擁有核武器。這樣一來,美國可以利用自身的核威懾逼蘇聯就範。然而,美國的一廂情願並沒有維持太久。老美的美夢在1949年8月29日蘇聯試爆原子彈成功之時瞬間化成泡影,美國對蘇聯的核優勢再也不存在。此後幾十年,來自蘇聯的核攻擊可能讓美國在某些緊急的關頭如坐針氈。因此,針對核武器的裁減計劃是美國多年來的夙願。他們並不擔心由此產生對蘇的軍事劣勢,

他們甚至在簽訂《中導條約》時寧願承擔條約力量失衡的風險(蘇聯的中程導彈基本攻擊不到美國本土,而美國的中程導彈覆蓋蘇聯經濟發達區),也要將來自核武器的威脅降到最低點。

但是,世事難料,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蘇聯解體之後帶來的國際局勢的巨大變化,讓美國不得不重新考量《中導條約》的價值。俄羅斯承繼了蘇聯的條約義務,但是看起來換湯不換藥的雙方,卻還是隱含著巨大的信任危機。畢竟,曾經與美國簽訂條約的蘇聯,是明面上與美國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上大致相當的世界唯二的超級大國中的一個。但是此時的俄羅斯,在時過境遷之後,並不是與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平起平坐的對手,甚至兩者的實力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當初的條約,是平等的雙方妥協的產物,可是現如今這種力量對比失衡的局面,對美國來說,威脅不再,條約就遠遠沒有過去那麼重要了。另外,美國傳統上就是一個孤立主義國家。儘管它在二戰後“走向了世界”,甚至開始擔任所謂的“世界警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有精力、有意圖管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再加上曾經的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格局已經不復存在。因而,

此時的歐洲盟友安全的意義相對過去已經大打折扣。再者,面對恐怖主義威脅,叫囂著向恐怖主義開戰的美國,在21世紀開始了它走向霸權的征程。不論是穩定中東局勢,還是應對來自遠東(中國、朝鮮等)的挑戰,美國都必須增強自身的軍事實力。那麼,發展中短程彈道導彈顯然成為了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在政治觀點偏向保守的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對於特朗普來說,《中導條約》對美國的價值大打折扣,這顯然是違反他的美國優先原則的。那麼,特朗普政府屢次叫囂要退出《中導條約》,就是再正常不過的正常事情了。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但是俄羅斯呢?它正好與美國相反。它對自身的實力並沒有太多的自信。它尋求打破《中導條約》並不是這個條約的價值已經不比當年,而恰恰是這個條約已經滿足不了俄羅斯的安全需要了。俄羅斯是蘇聯解體之後才出現的國家,不僅面臨著經濟發展的重任,用強大的軍事實力保護國土安全也是它的必修課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俄羅斯的鄰國大都發展起類似中程導彈的武器裝備,這給它的國土安全埋下了極大的隱患;另外,儘管美國在中程導彈的發展上受到限制,但是美國通過其他的替代武器裝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軍事力量的部分空缺。而俄羅斯空射彈道導彈、海基彈道導彈、無人機等武器裝備的發展明顯滯後,因而迫切需要中短程彈道導彈來填補軍事力量的空缺。再者,這種小型號、反應快速的彈道導彈靈活多變,能夠很好地打破美國及其盟國對俄羅斯的反導彈封鎖,從而部分抵消西方國家對俄的軍事優勢。因此,俄羅斯多次宣稱要退出《中導條約》,實在是兩極格局解體之後,對自身安全日漸增長的擔憂導致的應激反應。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儘管擁有上述諸多原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放棄《中導條約》對俄、美雙方都有好處。雙方圍繞條約的相互指責也並不是近些年才出現的事情。實際上,儘管條約的實際價值對美國來說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它依然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定心丸。如果放棄條約,放任俄羅斯發展中短程導彈,那麼地區局勢無疑會緊張起來,美國歐洲盟友的安全感也會大打折扣,而這些對美國來說未必就是好事。而且,美國有更多的機會發展新的軍事技術,這些技術比起過去甚為重要的中短程導彈,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它們不僅成本更低,在戰術戰略上還更加靈活,最重要的是它不受條約的限制。對於俄羅斯來說,儘管它有著發展中短程導彈的現實需求,但是它依然不敢輕舉妄動。畢竟,一旦“閘門”開啟,那麼導彈勢必會如潮水一般“噴湧而出”,到那時的形勢對俄羅斯來說或許更加不利。畢竟,美國可以很輕易地部署彈道導彈在俄羅斯周邊,對俄本土構成極大的威脅。而俄羅斯基本無法實現對美國的本土打擊。因此,基於這個層面,

俄羅斯維持現狀的需要明顯高過美國,因為他根本無法承擔條約作廢之後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俄、美圍繞《中導條約》的博弈,實在是兩國現實政治博弈的反映,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兩極格局的變相延續。只不過“物是人非事事休”。俄羅斯風光不再,美國也沒有了過去的超強實力。但是,兩國的國家安全必須要維持。如何更低成本、更少投入的維護國家安全,成為了兩國的政治目標。實際上,近年來,那種大規模戰爭爆發的風險性大大降低。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了中短程導彈,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運用到軍事科技中去。因而,條約的基礎被現實不斷地侵蝕掉。

但是,對俄、美雙方而言,重要的並不是條約本身。而是兩國的政治互信。俄羅斯延續了蘇聯對美國的敵對態度;美國也時時刻刻把俄羅斯當做是假想敵。因而,兩國的很多政治行為都有著所謂的強權政治的意味。雙方的勾心鬥角,不僅是實力的比拼,更是一種冷戰思維下的心理互鬥。對於美國來說,俄羅斯是潛在的敵人,必須用強大的核力量予以限制;對於俄羅斯來說,美國是一個陰險狡詐的霸權主義者,他滿腦子陰謀詭計,甚至有時刻準備顛覆俄羅斯政權的傾向。因此,兩國因為缺乏起碼的政治互信,而在相互猜忌中變得越發劍拔弩張。

《中導條約》30年:俄美圍繞導彈的恩仇


儘管冷戰的陰霾剛剛散去,但是戰爭帶來的恐懼、傷痛恐怕早已被俄美忘卻。當今承平日久,那種在核威脅之下的窒息已經很難讓當代人感同身受,更不要說那些心懷鬼胎的政治家。《中導條約》儘管已經遭受了巨大沖擊,但是它依然能夠作為世界和平的“定海神針”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倘若它真的被“拔出”“東海龍宮”,在當今變化莫測的世界局勢下,難免會有一場血雨腥風。《中導條約》幻滅之後激起的驚濤駭浪,俄、美雙方果真能承受得住嗎?這實在要打一個巨大的問號。畢竟,世界從來沒有經歷過核戰爭。當然,如果雙方恣意妄為,置核風險的現實威脅於不顧,世界就不會再有第二次核戰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