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計劃重啟“死亡之手” 俄美“導彈危機”重現?

葉天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俄羅斯研究所

1962年,冷戰“鐵幕”正籠罩世界,蘇美兩大國在不排除對方“先發制人”核打擊的戰略考慮背景下,不斷試圖通過使用尖端武器謀求在爭霸中的優勢。正是在此種對抗氛圍下,雙方力爭將其導彈部署到對方的領土附近,以爭取戰略優勢。為應對美國在歐洲部署彈道導彈,蘇聯決定實施“阿納德爾”行動,在古巴部署中遠程導彈,射程覆蓋美國本土全境。在美國強烈反應與雙方密談後,危機最終解除,暫時維持了戰略平衡。也正是基於剋制彼此“先發制人”的戰略考慮,美蘇雙方於20世紀80年代簽署了《中程導彈條約》。

近日,圍繞美國擬退出《中導條約》的一系列後果正逐步顯現。美國退約後,俄羅斯對美國在歐洲部署中近程核導彈、威脅俄國家安全的擔憂愈發強烈。12月12日,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稱,俄羅斯近期正計劃重啟“死亡之手”核反擊系統(俄稱“周長”系統),並逐步完善其預警功能,由此前遭受打擊後的自動反應調整為,在對方尚未打擊到俄本土時即發動迎擊與反擊。半個世紀之後,似乎“導彈危機

”的陰雲再次降臨,俄美兩軍事大國間戰略對抗的論調又將成為主流。

實際上,這並不是“周長”系統近年來首次被人提及。2011年,俄羅斯戰略火箭兵司令卡拉卡耶夫就曾向媒體表示,該系統一直在執行戰鬥值班,經過多年完善,針對“周長”系統的網絡攻擊、電磁輻射甚至直接核打擊等外部影響可以完全排除。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前司令葉辛11月也曾表示,如果美國正式退出《中導條約》,在歐洲部署中近程導彈,將可在極短時間內攻擊俄本土。俄軍將不得不完善“周長”系統,並可能採用先發制人核打擊軍事學說。

俄美之間圍繞《中導條約》的戰略博弈,自條約簽署之日起就成為雙方對峙的“楚河漢界”,兩國或在本土加強戰備,或在“邊界”針鋒相對,其實質均是要“因利而制權”,在維持戰略平衡的同時掌握作戰主動權,謀取戰略優勢。冷戰結束以來,歐洲成為了雙方交鋒的前沿。若美國加強在東歐的導彈部署,雖看似為歐洲撐起了“核保護傘”,但也進一步增大了其遭受俄戰略打擊的可能性。一旦雙方越過臨界點,戰爭的“魔盒”或許將真的打開。

是否真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說“復仇不可避免,我們會以殉道者的身份進入天堂”那麼駭人?雖然雙方彼此指責不斷升級,但還是在相當程度上維持了剋制。12月14日,俄方已向聯合國大會就保留《中導條約》遞交決議草案,稱高度重視保留條約,呼籲各方履行條約職責並通過條約中所規定的機制解決現有問題。但與此同時,在軍事層面提升戰略防禦能力也是“應有之義”。未來圍繞美國退約與軍擴問題的爭論,短期內也仍將成為阻礙俄美關係緩和的重要因素。

然而,即便俄美間不會再次爆發“導彈危機”,歐洲安全也仍是牽扯各方的難解“死結”。持續近五年的烏克蘭東部戰爭、克里米亞問題以及近期俄烏之間的亞速海“扣船”事件均在時時緊繃著各方的神經。此外,歐盟逐步推進的“軍事申根區”行動計劃、北約與俄羅斯不斷升級的軍演也似乎在開啟一道軍備競賽的新“鐵幕”。

還應當注意到,特朗普在宣佈美國計劃退出《中導條約》時曾在指責俄羅斯的同時“捎帶”上了中國。美軍方認為,中國不受條約約束,研製和部署中程導彈,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的威脅愈發增大。美國退約不僅要“報復”俄羅斯的“違約”行為,更能為其在亞太地區應對所謂中國“軍事威脅”亮起綠燈。伴隨著中國不斷崛起,與美國的摩擦也將不再限於經貿領域。對此,中俄更應當繼續保持當前高位發展的緊密關係,不斷充實雙方高水平的軍事合作關係,以應對未來可能到來的“核戰陰霾”。(責任編輯:唐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