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豐縣的文化,藏在每一個村莊裡

#家鄉文化印記#在《生命與創造》一文的結尾處,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和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寫到:“我們之所以生存,因為我創造。生命的第一個運動是創造。一個新生的男孩剛從母親子宮裡冒出來時,就立刻灑下幾滴精液。一切都是種子,身體和心靈均如此。每一個健全的思想是一粒植物種子的包殼,傳播著輸送生命的花粉……”每當這段話閃現腦中的時候,我就激動萬分。

真正的生命就像河流,不停地在動,永遠在追尋、探索、推進、溢過河堤,鑽入每一條縫,記住每一瞬間,讓時間永恆。

故鄉豐縣的文化,藏在每一個村莊裡

帝王之鄉

望著窗外的車水馬龍,體驗著南國暖風,我沒有絲毫動心的感覺,不是我不熱愛這片土地,而是因為我的心早已屬於那塊熱土,我的故鄉。

時下,我的故鄉早已是寒風凜冽,雖然有點誇張,我們喜歡這種“清冷”寒意,心裡是溫暖的,看著身邊的家人、友人、親戚,哪裡還有寒冷啊,友情、親情都具有驅除寒冷的功能哦。

對於家鄉的描寫,散文大家沈從文先生從來不吝嗇文字的,他在不同的場合,不遺餘力地推薦自己的家鄉。他在《桃源與沅州》一文中,開篇寫到:“全中國的讀書人,大概從唐朝以來,命運中註定了應讀一篇《桃花源記》,因此把桃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沈從文出生於湖南鳳凰縣,是20世紀最優秀的中國文學家之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他憑著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滿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有人如此評價他的文字:“他筆下的世界,給我們的心靈開闢了一方淨土。”

在每一個人的眼中,故鄉都是神聖的,會像高貴的瓷器一樣小心保管,唯恐有什麼閃失;故鄉是人生的驕傲,每逢提起時,都充滿著一種自信和自豪。

比如,90年代初,剛來廣東工作時,凡是有人問我“你哪裡人啊?”我立馬答道:“豐縣!”人家便接著問:“豐縣在哪裡啊?”我便小心翼翼地答道:“豐縣,隸屬於江蘇徐州市,我們這個縣,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之處,帝王之鄉、天師故里,平原地帶……”當我還沒說完時,對方會急切地打斷我的話:“怪不得啊,你在蘇北,說話與無錫人一點也不像,口音很像河南人。”

像上面的對話內容,是每年都要好幾次,我都是小心地解釋著,也從一定程度上普及大家對“故鄉豐縣”的認識,我們豐縣是一個有文化的地方,我經常在心裡唸叨著,但卻沒有清晰的認識。

隨著對生活的認識和提煉,我發現:文化不是外表,文化是一種內涵;文化不是物質富足,文化是品德的豐厚;文化不是冷冰冰的孤島,文化是一張充滿情意的網。

我還依稀記的,在小時候“豐縣人口八十三”的口頭語,這是父輩們對孩子們提出的“豐縣人口有多少的”的答案,當時(70-80年代)豐縣人口有83萬,現在,早已突破110萬人了。

小時候,豐縣的農村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故鄉豐縣的文化,藏在每一個村莊裡

農村越古老越有文化

古老的村莊掩映在綠蔭下,顯得如此自然、端莊;雞鳴聲、狗叫聲交織在一起,彰顯出純淨、高雅。

我們的莊子離豐縣縣城約7公里,剛畢業那陣,踩著單車回家時,我都是抱著旅遊的心態,一會騎車、一會推車,有時將單車停在溝沿邊,一躺就是一兩個小時,用手矇住眼睛,稍微漏出點縫,眼微睜,眼前是一片紅紅的景象,說是景象,也就是紅紅的一片,是太陽光對血液的穿透而致,那種感覺啊,簡直是人生中最為幸福的時刻,尤其是今天想起時。

從莊家後進入村子時,我都是推著單車向家裡走去,這是父親給我立下的規矩。他老人家這樣說:“上學出去了,一定不要大,你那個眼鏡能不戴就不戴,這樣見了人不好。另外,見了人,一定要打招呼,要下車子,騎著個車子過去,多不好啊。”父親每逢向我說起這些話語時,他老人家都是極其嚴肅;我每逢聽到父親這些話語時,我都高度集中注意力。父親生怕我記不住,有一次,拉著我的手:“走,我們去東單院轉轉。”父親的手有點涼,父親的身高也沒有我高,父親走得也沒有我快,父親不時地提醒著我:“走慢點,不要走那麼快,多看看路邊的老少爺們。”父親與莊上的人打著招呼,“二爺爺,你這是上哪去啊,這個是俺二叔(讀FU)吧,還是上學好啊,個子都長這麼高了,說媳婦了嗎……”在那一刻,我還沒有能力去理解父親的用意,只知道趕快去“東單院”,父親卻在路上與人說著話,這不是耽誤時間嗎?事實證明:父親希望用他的言行來讓我對他說過的話產生一種信任。

父親是一個普通人,在我的心中,父親是偉大的,他的偉大不是創造了多少財富,而是因為他向成功輸送了他的做人道理。

我們莊上有一個家譜,有三個版本,我曾認真地翻過。一個版本比一個版本厚,一個版本的印刷技術比一個版本好。

在家譜裡面,密密麻麻地記載著名字,前院的為斌哥曾在一年的年初一,專門講過:“家譜是根,男丁才入家譜,是按輩份來的,當然,姓史的全國各地都有,中間的輩份字可能不一樣,但是,若是論是從哪裡幾世人,是論得清的。我們家譜中的祖先,與江蘇溧陽的家譜是能敘上的。”這些講解,我記得最清楚,我也向我的後代講述著。

故鄉豐縣的文化,藏在每一個村莊裡

莊上悠閒的老少爺們

一個莊上的人,都不是外人。鄰近莊的人,也不是外人。方圓幾十裡的人,也不是外人。這是因為:莊上的人,是用家譜系在一起,血緣是核心;鄰近莊上的人,靠老鄰世交維繫了下來,該叫叔或哥的,都是由長輩們早就定了下來了;方圓幾十裡的人,因為成了聯姻成為了親家,成結成了親情關係網。在我的故鄉豐縣,誰都認識誰,誰都是豐縣親情大網裡的一個點,正是這一個個點形成了網,形成了故鄉豐縣的文化。

與西莊上的二大爺一起喝酒的日光,我是挺依戀的。父親不善喝酒,但二大爺很喜歡喝酒,二大爺個子不高,精神矍鑠,是我的崇拜對象,他是村裡的大老知,在我的心目中,他經常喝醉,但安排的事情每次都井井有條,村裡的老少爺們都聽他的安排,他老人家不僅指揮有方,而且喝起酒來,讓人從內心感到一種真誠,這對我影響很大,二大爺在莊上的威信依賴於酒,真正來說,是靠他老人家的心,父親經常與我分享他老人家的感受。

風土人情,是構成故鄉文化的內核。如何串親訪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在一個莊上生活,都有著嚴格的約定,這種約定不是可以用文字寫出來的,也沒有哪一個莊上寫出來,這種鄉約,是一種村民對鄉約的感情承諾,是傳自父輩們的交待,正像上文中父親帶我在莊上轉轉的場景一樣。

在我的故鄉,有著不少土語、諺語,如“喝了豐縣水(讀FEI),奶本姐本不離嘴”、“你這個小張忽高”、“你奶本,走遠一點”等,就這些土語、諺語讓村民的感情得到了一次次昇華。

正是有了這些獨創,讓我的故鄉有了印記。

豐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豐縣的文化是由豐縣人民創造的,經過模仿、學習、融合和創造的過程,形成了豐縣人的思想結晶,這也便是豐縣文化的發源地。

如果你一定要問,豐縣文化在哪裡?

我要說,在豐縣那片沃土裡,當你捧起芳香的泥土時,你能聞到。

倘若你一定要問,豐縣文化在哪裡?

我要說,在豐縣的紅富士蘋果裡,當你咬上一口,你能品味到。

假如你一定要問,豐縣文化在哪裡?

我要說,在豐縣的白衣河裡,當你掬起一捧水時,你能看得見。

豐縣文化到底在哪裡?它就在故鄉人的抬手舉足間,在豐縣的微風中,在豐縣的白雲間,在北地南里的樹梢上。

故鄉的文化就藏在遊子對故鄉的鄉愁中,藏在每一個故鄉人的眉宇間,藏在故鄉的每一個村莊裡。

2018.10.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