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中國大媽”,3年的鐵道橋下女鼓手,人生留一段為自己活

如果容顏留不住,就留住心態。

62歲的“中國大媽”,3年的鐵道橋下女鼓手,人生留一段為自己活

在世人眼裡,年屆六旬的張士敏已是標準的“中國大媽”,人生除了鍋碗瓢盆兒女孫輩外,最多不過“廣場舞”。但張士敏卻將62歲、大媽、架子鼓結合在了一起。

從53歲起,她近乎痴迷地愛上了這個似乎只是年輕人才鍾愛的樂器,並立志成為一名專業的架子鼓手。

她說,50歲前,人生一半給了父母弟妹,一半給了女兒,奔奔忙忙從沒想過自己喜歡什麼;50歲後,一定要為自己而活。

62歲的“中國大媽”,3年的鐵道橋下女鼓手,人生留一段為自己活

“人這一輩子,總要過段自己心愛的人生”。

半生過去,要為自己活一回

50歲時,張士敏決定為自己而活。

張士敏老家在黑龍江伊春,18歲時成為當地水泥廠的工人。她在家中排行老大,底下還有4個弟妹,“長姐如母”,她用自己的小半輩子,托起了弟弟妹妹的人生。

再後來,她又為了女兒而活。30歲的時候,她離了婚,成了女兒唯一的依靠。為了讓女兒受到更好的教育,她走出小城伊春,去哈爾濱學美容,到煙臺開美容院……直到女兒在北京成了家,張士敏繃了半輩子的那根弦兒,才鬆快了一些。

9年前,大外孫女出生,張士敏當了姥姥。她很開心,興沖沖地進京幫女兒帶大外孫女。但很快她發現,她老了。

抱著外孫女出去玩,開始有年輕人管她叫“阿姨”;上了公交車,有人給她讓座;頭髮裡慢慢有了銀絲;抱孩子的手臂痛楚,不得不時不時貼上膏藥……一次,在公交車上她懟了一個給她讓座的年輕人:“沒事,我站得穩著呢。”但懟完,她自己心裡也是一陣淒涼。這年,她50歲。

女兒也發現了張士敏的衰老,她不想把母親完全綁在身邊,給張士敏辦了張北京公園年卡:“你以前總對我說,好好上學,別活得像媽媽一樣累,只為了眼前的那口糧,日子過得沒有一點精彩和顏色,這是像驢馬一樣的生活。”

張士敏愉快地接受了女兒的建議。拿上那張公園年卡,她看到頤和園公園好多比她年長的人跳廣場舞,像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北京真好啊,有這麼濃厚的文藝氛圍。”

張士敏加入了進去。

但對廣場舞的興趣只持續了半年,半年後,她覺得廣場舞再也不能吸引她。“抬手、踏步、旋轉,整齊劃一,沒有一點女性的美感”。她將目光盯在了天壇公園的新疆舞愛好者身上。老師跳舞時的姿態、氣質、表情都讓她著迷。她馬上買了綠的、黃的、藍的舞裙,跟著老師學,回家自己練,很快就能在床上劈豎叉。

就這麼跳著跳著,張士敏跳成了天壇公園裡的新疆舞老師。而她也找到了年輕時不曾有過的價值感,“有人欣賞你,給別人帶來美的享受,感覺特別開心”。

62歲的“中國大媽”,3年的鐵道橋下女鼓手,人生留一段為自己活

生命短暫,過點心愛的人生

這樣的快樂持續了兩年,如果不是架子鼓的出現,張士敏以為,自己的快樂與開心,也就只是新疆舞了。

在天壇公園跳了兩年新疆舞后,張士敏看到有人在公園裡打架子鼓,一眼就迷上了:“這才藝多酷,老年人玩得少。”她先是羨慕,羨慕完,大膽地申請加入這個公園合唱團,拜合唱團的架子鼓手為師。

張士敏節奏感很好,加上合唱團裡樂器老師的指導,練了一段時間後,她就開始上場伴奏。為了學得更快更好,她找會打鼓的人東學一點,西學一節,也上網扒視頻看。鼓越往下打,張士敏越發揮灑自如:“每當我開始打鼓,就覺得自己好像變年輕了,越打越帶勁兒!”

不久,合唱團裡的鼓手要換新鼓,張士敏一聽說,趕緊掏了1000塊錢買下來。之後,這套佔了她退休金一半的二手鼓就成了她最忠實的夥伴。

為了練鼓,張士敏吃了不少苦。

架子鼓是噪音樂器,為了多練習又不擾民,她又淘了輛二手電動三輪車,在照顧外孫女之餘,每天拉著這套二手鼓在公園裡給合唱團伴奏,和著音樂打。

這套鼓是典型的“古董”,鼓壁發黃,一個鼓用鐵絲箍著,兩個鑔面的紋理刺了黑漬,搬上挪下都要十分小心。一次她去天壇公園練鼓,到了才發現架子鼓的鋼架丟了,她急壞了,馬上騎車將鼓拉到附近一家工廠配架子,鋼架配好,天也快黑了,張士敏急匆匆往回趕,騎到半途三輪車沒電了。沒辦法,她只好餓著肚子,摸著黑,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回走,到家天已經黑透,她一身汗水,腳被三輪車磕得青一塊紫一塊……

女兒也開始有所怨言。張士敏喜歡“得瑟”,碰到鄰居,有時候在小區樓下也會忍不住露一手,時間長了,女兒感到尷尬,勸她:“沒必要啥事兒都那麼張揚,不就是玩嘛,這麼認真幹啥。”

張士敏卻覺得自己不認真不行,因為時間早就留不住了。“以前別人讓座我都不坐,現在站久了,兩條顫悠悠的腿馬上就打敗了我;白髮多了,臉上的皺紋多了,文過的褐色眉毛和眼線早就淡化,髮際線也悄悄後退……活一天,就會老一天,但是練鼓一天,我能從一個動作、一段節拍裡找到一點進步,就覺得抓住了正在流逝的時間”。

到後來,女兒漸漸也理解了張士敏,甚至開始羨慕她,“她不喜歡沒有進步和成長的生活,真是挺有勇氣的一個人,感覺啥也難不倒她”。

62歲的“中國大媽”,3年的鐵道橋下女鼓手,人生留一段為自己活

如果容顏留不住,就留住心態

三年前,迫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她的練習地點換到了北京南二環左安門附近護城河邊的高鐵橋下。

之所以選擇這裡,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裡有燈 ,過往的人不太多,不擾民。

當然,也還有另一個讓張士敏厭煩的原因:“好多人都認為老人學不了這種樂器,身體吃不消,說什麼的都有。我想先離他們遠點,一心一意好好練,練好了,再回天壇公園打給他們看:‘我這個摸慣了鍋碗瓢盆的老太太,也能把架子鼓打出花兒來。’”

為了實現這個理想,張士敏在附近與人合租了一個10平米的小單間,每天在這處鐵路橋下的“秘密基地”朝七晚九地練習,酷暑嚴寒,從不間斷。為了節省時間練習,早上出門時她會帶上午餐、晚餐,直到晚上九點多天黑透了,她才會收鼓回家。回家後,為了增加手腕力量,她還會認真練習俯臥撐。

2016年,張士敏的女兒生了二胎,需要她幫助,她每週一到週五得回去給女兒帶孩子。在給女兒帶孩子的時候,她就將鼓拉回女兒家,再墊上消聲用的啞鼓墊,就著啞鼓墊練習。週六週日“休息”時,再盡力地練習一整天。

張士敏不知疲倦地練習,也在“秘密基地”附近斬獲了一批粉絲。這讓她很自得,以為只要自己好好努力,總有一天會達到專業級水平。但半年前,有個圍觀觀眾用她的鼓玩了一下,她被刺激到了:“我這5年白練了!”

2017年6月,張士敏出現在了架子鼓專業老師吳玉龍面前。她上完一節試聽課後,第二天一大早就守在了吳玉龍的教室門口:“我六十歲能聽明白呀,不是聽不明白。”說完馬上交錢上課。

這是張士敏人生中為自己花費的“最奢侈的一回”,“學費一萬塊呢”。但她不覺得是浪費,“既然喜歡,就值得。既然學了,就做到最好”。

張士敏確實做到了最好。她是這批學生中最年長的,卻是唯一一個上課用筆和紙記筆記的。別人都問什麼時候能出題表演,她的問題是怎麼使力氣更正確,怎麼練習更有效。上課前她一點樂理知識都沒有,但上課後不久,她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樂理知識。

專業上張士敏進步飛快,而同時進步的,還有她的心態:“上課的基本都是小孩,像我這個年齡的沒有。所以在上課的時候,很多小孩家長都誤以會我是來送孫女上課的,哈哈,太逗了。”

這樣有滋有味的日子讓張士敏覺得自己又年輕了。“我之前在微信上看到一句話:‘只要你喜歡,什麼時候都不晚’。這句話對我觸動特別大。一輩子很短,總要找個時候做一回自己!”

  • 本文為紙媒已發表作品,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