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门匾被摘下那一刻,在场之人有笑有哭,绝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

国和家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俗话说“有国才有家”。老百姓们有自己的家门,那所谓的国门在哪里呢?从广义上讲,国门似乎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但在我国明清两朝,这个“国门”却是真实存在的。

故宫门匾被摘下那一刻,在场之人有笑有哭,绝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

古代打仗人们经常会说要“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个国门不仅仅指的是边塞的关口,在明清两朝所居住的故宫,就有一个“国门”。在故宫南边有一个皇城大门,由于古代从方向讲究以南为尊,因此从明朝开始就把这个门定义为国门。

故宫门匾被摘下那一刻,在场之人有笑有哭,绝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

明朝朱棣时期修建好这座城门之后,便以朝代为名称之为“大明门”,听起来还挺敞亮的,后来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本想把名字改为“大顺门”的,可还没来得及换,就被赶出了京城。

故宫门匾被摘下那一刻,在场之人有笑有哭,绝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

清朝统治江山后,决定把“大明门”换成“大清门”,毕竟已经改朝换代了,为了更加彰显这座门的崇高地位,清朝还特地规定:除了皇室成员,文武百官经过此门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故宫门匾被摘下那一刻,在场之人有笑有哭,绝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彻底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就在中华民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很多人提议把这个“大清门”改为“中华门”,大家一致同意,但这门匾是石头做的,要想更换谈何容易,这时候有聪明人出了个好主意。

他认为更换一块新门匾费时费力,只需要把门匾翻过来,在背面刻上“中华门”简单省事。在场之人纷纷表示赞同。

故宫门匾被摘下那一刻,在场之人有笑有哭,绝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

可是,当大家把门匾翻过了之后,在场之人有笑的,也有发愁的,因为背面居然刻着“大明门”三个字,原来我们现在想的办法,早在清朝时期已经用过了。

这下好了,在场的清朝满人纷纷笑了,而民国人却个个哭笑不得,看来绝对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