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遼檢2018(七)」公益訴訟——讓人民群眾在陽光下幸福生活

2018年遼寧省檢察機關在省委和高檢院的有力領導下,在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牢把握公益這個核心,積極探索、勇於實踐,辦理了一批具有較好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案件,公益訴訟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省檢察機關全年共發現公益案件線索4644件;立案4305件;辦理訴前程序案件4010件,提起公益訴訟99件,實現了公益訴訟辦案工作地域全覆蓋、領域全覆蓋和案件類型全覆蓋。有1件案件被高檢院作為全國十大典型案例向社會公佈。公益訴訟工作得到陳求發書記等省領導的肯定批示。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支持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工作的意見》。市、縣兩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主要領導對公益訴訟工作作出批示120餘次。

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內部協作配合機制

省、市兩級檢察院成立了公益訴訟辦案指導中心,統一梳理、研判、管理案件線索,統一調配辦案力量,統一指揮重大疑難案件辦理,同時實行公益訴訟案件逐案逐級報備報批的一案三級聯動制度。公益訴訟職能部門與技術部門共同出臺了《關於加強檢察技術部門與公益訴訟職能部門協作配合的實施意見(試行)》。

建立健全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部門協作機制

公益訴訟職能部門與7家省直單位建立了聯絡員制度,強化了日常的溝通聯繫,並與省人防辦、省公安廳環保總隊、省民心網建立了工作聯繫和信息共享工作機制。全省市縣兩級院共與監察委、法院、行政機關、公安機關、環保機構等建立外部協作機制120餘個。2018年10月18日,鐵嶺銀州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鐵嶺昌圖縣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提起的我省首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並支持了檢察機關的訴訟請求。該案是我省省、市、縣三級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共同推動檢察公益訴訟制度不斷完善的一次有益實踐。

「盘点辽检2018(七)」公益诉讼——让人民群众在阳光下幸福生活

遼寧首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

建立區域協作機制參與跨區域聯合行動

與河北、山西、內蒙古檢察機關共同組織開展祖國北部綠水青山藍天聯合護航行動,與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檢察機關建立遼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森林資源保護檢察監督協作機制。與河北、天津、山東就建立環渤海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協作機制達成合作意向。鐵嶺市檢察院與吉林四平市檢察院,朝陽市檢察院與河北承德市、內蒙古赤峰市檢察院分別建立了公益保護跨地區協作關係。錦州、朝陽、葫蘆島市檢察院共同建立了大小淩河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配合機制。

強化公益訴訟案件辦案效果

全省開展“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和水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立案954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834個,起訴6件。市縣兩級檢察院緊緊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小鍋爐”治理、林地保護、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醫療廢物治理等領域開展小專項活動84個,立案2498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2508件。

進一步強化宣講宣傳提升公益訴訟工作社會認知度

「盘点辽检2018(七)」公益诉讼——让人民群众在阳光下幸福生活

遼寧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宣傳月活動

組織全省檢察機關開展“守護公共利益 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公益訴訟宣傳月活動,通過舉辦開放日活動、召開新聞發佈會、對外開展宣講、向社會發布典型案例等形式宣傳公益訴訟工作。公益訴訟工作的成績和做法被新華社、檢察日報、遼寧日報等10餘家中央、省內主流媒體持續報道,省級以上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等平臺發佈宣傳公益訴訟工作信息新聞等60餘篇。《遼寧日報》“本報調查”欄目整版報道了公益訴訟工作。

公益訴訟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資源。全省檢察機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指示精神,針對一些長期存在的生態環境保護頑疾開展公益訴訟工作,著力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汙染破壞問題。2018年以來,共立案調查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案件2983件;發出民事訴前公告1件,行政訴前檢察建議2866件;提起公益訴訟58件。督促地方政府完成林地清收還林任務34萬餘畝;清除處理違法堆放的固體廢物、危險廢物49萬餘噸;向汙染企業和個人索賠環境損害賠償金約221萬餘元、治理恢復費用459萬餘元。遼陽市弓長嶺區人民檢察院針對湯河水庫水源地汙染問題向當地環保部門和政府發出檢察建議,促使政府對水源地附近垃圾進行了全面清理。鐵嶺市昌圖縣人民檢察院因被告人王某非法排放危險廢物,對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並與環保部門共同協調汙染廢物的無害化處理,避免了因處置延誤而導致汙染持續或擴大。

「盘点辽检2018(七)」公益诉讼——让人民群众在阳光下幸福生活

鐵嶺市昌圖縣檢察院提起的環境和資源保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二是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的法律監督作用,從生活垃圾處理、飲用水安全、食品藥品衛生等關係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方面入手,突出辦理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全省檢察機關共立案調查食品藥品安全領域案件1046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905件;其中向市場監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845件,針對學校周邊食品安全問題發出檢察建議28件,針對藥品廣告問題發出檢察建議88件,針對假藥、劣藥案件發出檢察建議50件;提起公益訴訟40件。 丹東市人民檢察院針對校園及周邊食堂、小飯桌、小賣店等食材安全及衛生問題,在全地區組織開展“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公益訴訟專項行動”,切實保障了廣大青少年“舌尖上的安全”。大連普蘭店區人民檢察院針對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問題向負有監管職責的相關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有效防範了病害動物對附近水體、土壤、地下水的汙染。

「盘点辽检2018(七)」公益诉讼——让人民群众在阳光下幸福生活

丹東鳳城市學校周邊食品安全現場檢查

三是有效挽回國有財產損失。公益訴訟工作開展以來,全省檢察機關共立案調查國有財產保護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案件276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238件,提起公益訴訟1件,督促保護、收回國家所有財產和權益價值2.5億餘元。丹東東港市院在東港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開展國有財產保護公益訴訟專項行動,督促相關行政機關收繳企業欠繳的規費6800餘萬元,有力防範了國有資產流失。12月13日,全省首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追繳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在丹東市振興區法院開庭審理並當庭宣判,法院支持了檢察機關全部訴訟請求。該案入選全國檢察公益訴訟十大典型案例。

「盘点辽检2018(七)」公益诉讼——让人民群众在阳光下幸福生活

全省首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追繳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行政公益訴訟案

四是有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全省檢察機關自覺將公益訴訟工作融入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的大局,注意在維護公益的同時依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幫助企業更好實現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比如,西洋特肥有限責任公司是錦州地區最大的農業特肥生產企業,一直注重樹立安全、環保的企業形象,但是由於缺乏專業的指導和幫助,環境保護工作存在一定的問題。黑山縣人民檢察院瞭解到此情況後,會同環保局共同邀請環保專家就環境治理方案進行研討,切實幫助企業解決了自身環保問題,為企業贏得了更好的社會形象。

五是有效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推動問題解決。全省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督促之訴、協同之訴的作用,通過辦理訴前程序案件,推動有關問題的整改,對檢察機關發出的訴前檢察建議,相關行政機關整改積極性高,主動性強,效果好,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的積極作用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揮。截至目前,我省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的行政機關回復整改率達98.4%,而且有許多案件實現了“辦理一案、治理一片、惠及一方”的整改目標,公益訴訟工作取得了多方共贏的良好效果。營口老邊區人民政府以老邊區檢察院向相關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為契機,形成了老邊區政府主導、環保局牽頭,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主責,檢察機關負責監督的環保合力,開展了“小鍋爐”治理專項行動,督促100餘家企業完成整改,有效促進了當地空氣質量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