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和張懷民兩位“閒人”,承天寺夜遊所留下的感悟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是蘇軾寫在黃州時的一篇“日記”,不到九十個字,可要將裡面分析起來卻也是大有文章所在。這蘇軾的才思構造佩服的真不是一點點,倘若文中分成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去分析,佩服之外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蘇東坡和張懷民兩位“閒人”,承天寺夜遊所留下的感悟

一、記事:直譯文意,蘇軾平生的日記之一

現在人喜歡寫日記,古代人同樣如此。我們學過名篇的《遊褒禪山記》、《小石潭記》等等直觀來說都屬於作者的日記,不過古文人寫日記的文筆要“高大上”多了。蘇軾也常寫日記,並且在日記常常提筆現在流行的“呵呵”二字。

蘇東坡和張懷民兩位“閒人”,承天寺夜遊所留下的感悟

咱們再看蘇軾的這篇日記,從最基本的直譯文中的大概意思。說的是元豐六年間的那天晚上,蘇軾準備睡覺的時候,看到外面月色姣好,便出門散步。獨行無趣,蘇軾便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同遊。果然懷民未睡,兩人就在庭院內散步,記下了月下的景色,也記下了自己和懷民兩個“閒人”的賞月過程。

簡單來說,整篇浮於表面的是蘇軾記下了夜遊之事,展現給我們的是作者的文采好、當時的月色美以及與懷民的友誼深。如若結合背景和同遊者懷民的事蹟,我們能讀到更深刻的意思。

二、心情:月色朗清,庭院盛景,與友相樂,好不閒趣

十月初冬顯寒季節,現在的人早已解衣躺在暖被窩裡玩手機,而這麼一位正準備入暖被窩的入睡的蘇軾,卻被這月色吸引了。蘇軾見這月色,想的不單單是自己的樂趣,還想著拉著自己的好友共樂之,這才有了前往承天寺的動機。

好友是誰?張懷民是也。

張懷民可入睡也?懷民亦未寢。

懷民為何亦未寢?月色朗清,庭院盛景。

蘇東坡和張懷民兩位“閒人”,承天寺夜遊所留下的感悟

有著如此月色,照的庭院積水清澈透明,竟能看得到竹子和柏樹的影子與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扎。想必東坡和懷民的心情是非常欣然的,幸好兩人閒適於此,才能一起賞月享受著這幽靜而美妙的場景。

三、思想:“閒人”何因

蘇軾當年以甲等第二名的成績入朝為官,被仁宗皇帝稱之有“相才”,可因為自身耿直的性格,官途是一路坎坷。這次能有如此“閒情”,是因自己已在黃州被貶四年,且做的也只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

張懷民如是,為人坦蕩正直,喜歡寄情于山水,世俗之事也想的開。正好元豐六年這一年,張懷民被貶黃州,只做了主簿這樣的閒職。如此,志趣相當,經歷相同,蘇軾與懷民也就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蘇東坡和張懷民兩位“閒人”,承天寺夜遊所留下的感悟

蘇軾記完了今夜的事情,描繪了夜景的心情,那自然最後那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所表達的主旨和思想,使整篇文章的意境上了幾個臺階。

東坡和懷民不是真的想清閒的人,而是處處受排擠,報國報君無門,所謂的“閒人”不乏有自嘲失意的苦悶之意。正因為這句自嘲“閒人”,更顯得東坡和懷民豁達樂觀的人格魅力了。

四、感悟:留意美好

可就算東坡和懷民有苦悶、有失意,卻在這閒適的情趣下,我們去換一種角度想,兩人在逆境中一直保持著樂觀與不屈精神,如此的人格魅力,一是覺可愛,再是值得學習。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篇“日記”,讓我學習了在記事中該運用到的手法和運用恰當的意象,但更多的是讓我學會留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蘇東坡和張懷民兩位“閒人”,承天寺夜遊所留下的感悟

《記承天寺夜遊》也沒必要想的很複雜,簡單來說,人處世一生,總會面對許許多多的挫折,可生活中美好甚多,主要看你自己怎麼想的。這月色在有些人眼裡是明朗和閒適之趣,而在有些人眼裡恐怕這月色是清冷、虛無且短暫,更多的是添了失意情感的惆悵。

聲明:本文由小編上傳併發布,今日頭條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文章僅代表作者小編個人觀點,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未經許可,圖片版權不可輕易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