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张怀民两位“闲人”,承天寺夜游所留下的感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是苏轼写在黄州时的一篇“日记”,不到九十个字,可要将里面分析起来却也是大有文章所在。这苏轼的才思构造佩服的真不是一点点,倘若文中分成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分析,佩服之外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苏东坡和张怀民两位“闲人”,承天寺夜游所留下的感悟

一、记事:直译文意,苏轼平生的日记之一

现在人喜欢写日记,古代人同样如此。我们学过名篇的《游褒禅山记》、《小石潭记》等等直观来说都属于作者的日记,不过古文人写日记的文笔要“高大上”多了。苏轼也常写日记,并且在日记常常提笔现在流行的“呵呵”二字。

苏东坡和张怀民两位“闲人”,承天寺夜游所留下的感悟

咱们再看苏轼的这篇日记,从最基本的直译文中的大概意思。说的是元丰六年间的那天晚上,苏轼准备睡觉的时候,看到外面月色姣好,便出门散步。独行无趣,苏轼便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同游。果然怀民未睡,两人就在庭院内散步,记下了月下的景色,也记下了自己和怀民两个“闲人”的赏月过程。

简单来说,整篇浮于表面的是苏轼记下了夜游之事,展现给我们的是作者的文采好、当时的月色美以及与怀民的友谊深。如若结合背景和同游者怀民的事迹,我们能读到更深刻的意思。

二、心情:月色朗清,庭院盛景,与友相乐,好不闲趣

十月初冬显寒季节,现在的人早已解衣躺在暖被窝里玩手机,而这么一位正准备入暖被窝的入睡的苏轼,却被这月色吸引了。苏轼见这月色,想的不单单是自己的乐趣,还想着拉着自己的好友共乐之,这才有了前往承天寺的动机。

好友是谁?张怀民是也。

张怀民可入睡也?怀民亦未寝。

怀民为何亦未寝?月色朗清,庭院盛景。

苏东坡和张怀民两位“闲人”,承天寺夜游所留下的感悟

有着如此月色,照的庭院积水清澈透明,竟能看得到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扎。想必东坡和怀民的心情是非常欣然的,幸好两人闲适于此,才能一起赏月享受着这幽静而美妙的场景。

三、思想:“闲人”何因

苏轼当年以甲等第二名的成绩入朝为官,被仁宗皇帝称之有“相才”,可因为自身耿直的性格,官途是一路坎坷。这次能有如此“闲情”,是因自己已在黄州被贬四年,且做的也只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张怀民如是,为人坦荡正直,喜欢寄情于山水,世俗之事也想的开。正好元丰六年这一年,张怀民被贬黄州,只做了主簿这样的闲职。如此,志趣相当,经历相同,苏轼与怀民也就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苏东坡和张怀民两位“闲人”,承天寺夜游所留下的感悟

苏轼记完了今夜的事情,描绘了夜景的心情,那自然最后那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使整篇文章的意境上了几个台阶。

东坡和怀民不是真的想清闲的人,而是处处受排挤,报国报君无门,所谓的“闲人”不乏有自嘲失意的苦闷之意。正因为这句自嘲“闲人”,更显得东坡和怀民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了。

四、感悟:留意美好

可就算东坡和怀民有苦闷、有失意,却在这闲适的情趣下,我们去换一种角度想,两人在逆境中一直保持着乐观与不屈精神,如此的人格魅力,一是觉可爱,再是值得学习。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篇“日记”,让我学习了在记事中该运用到的手法和运用恰当的意象,但更多的是让我学会留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苏东坡和张怀民两位“闲人”,承天寺夜游所留下的感悟

《记承天寺夜游》也没必要想的很复杂,简单来说,人处世一生,总会面对许许多多的挫折,可生活中美好甚多,主要看你自己怎么想的。这月色在有些人眼里是明朗和闲适之趣,而在有些人眼里恐怕这月色是清冷、虚无且短暂,更多的是添了失意情感的惆怅。

声明:本文由小编上传并发布,今日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小编个人观点,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未经许可,图片版权不可轻易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